肠胃 [cháng wèi]
1. 肠与胃。
3. 借喻中枢要地,犹腹心。
肠胃 引证解释
⒈ 肠与胃。
引《韩非子·解老》:“﹝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此病疽也,内发於肠胃之间。”
唐 杜甫 《雷》诗之三:“气暍肠胃融,汗湿衣裳污。”
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孩子的肠胃病虽已痊愈,但还磨人,影响工作。”
⒉ 借喻中枢要地,犹腹心。
引《战国策·秦策二》:“夫取三 晋 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齐 以其肠胃予人,家强而不制,枝大而折榦,以专巨海之富,而擅鱼盐之利也。”
《北齐书·文宣帝纪》:“关 峴 衿带,跨躡萧条,肠胃之地。”
国语词典
肠胃 [cháng wèi]
⒈ 肠和胃。
引《韩非子·解老》:「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治。」
《史记·卷一〇五·扁鹊仓公传》:「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
⒉ 比喻要害的地方。
引《战国策·秦策二》:「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关、岘衿带,跨蹑萧条,肠胃之地。」
肠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不在天,下不着地释义:《韩非子·解老》:“﹝人﹞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上不属天,谓非星辰之类;下不著地,谓非草木之类。后以“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叫他在这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给我结了几间茅屋,我同老母居住。”
- 2.
下气释义:⒈证名。指肠胃郁结而排泄气体。⒉指人体下部之气。⒊运气学说术语。指六气定位下之气。如水位下之土气、土位下之木气等。⒋谓态度恭顺,平心静气。
- 3.
五乱释义:⒈五乱。⒉是指气机容易发生紊乱的5个部位:即心、肺、肠胃、臂胫与头部。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 4.
五秘释义:物种便秘的总称,常见病因是肠胃虚弱,风寒湿热乘之。
- 5.
六月霜茶释义:六月霜茶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带花全草.消饭花,消食草等,《本草纲目》及众多医药名著详有记载:六月霜“性温”,能“消食运脾、清热解署、除胀开胃、活血化瘀、亦厚肠胃、止痢开膈、抗肝捐伤、益开养颜,对冠心病、慢性肠炎及结肠炎有良好的疗效,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10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尤其强调“解署和神。
- 6.
别肠释义:⒈惜别的心情。唐 韩愈 孟郊《远游联句》:“别肠车轮转,一日一万周。”⒉与众不同的肠胃。比喻能豪饮。《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曦 曰:‘维岳 身甚小,何饮酒之多?’左右或曰:‘酒有别肠,不必长大。’”宋 戴复古《饮中》诗:“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惯持螯。”此谓酒量大小,不以身材为准。
- 7.
募原释义:中医泛指膈间及肠胃之外脂膜的部位。募,也写作“膜”。
- 8.
十滴水释义:一种治疗常见的暑天疾病的液体药剂,含有樟脑、薄荷油等芳香性物质,有兴奋作用,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和轻度肠胃炎,中暑也可使用。
- 9.
圣齑释义:牛肠胃中已化之草。
- 10.
寒泄释义:中医病名。 因寒邪客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等。《汉书·赵充国传》:“其秋,充国 病,上赐书曰:‘制詔后将军:闻苦脚脛、寒泄,将军年老加疾,一朝之变不可讳,朕甚忧之。’”颜师古 注:“寒泄,下利也。”
- 11.
惨腹释义:伤害肠胃;肚子痛。语出《列子·杨朱》:“乡豪取而尝之,蜇於口,惨於腹,众哂而怨之。”张湛 注:“惨、蜇,痛也。”宋 晁补之《次韵四弟以道十二弟叔与法王唱和兼示无斁弟》:“文词如苦李,惨腹人莫食。”
- 12.
打食释义:⒈(打食儿)(动)(鸟兽)到窝外寻找食物。⒉(动)用药物帮助消化或使肠胃里停滞的东西排出体外。
- 13.
排毒餐释义:台湾林光常 博士所著的《无毒一身轻Ⅱ》中推荐的一种以通过加强肠道排泄而改善肠胃功能,从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目的一种餐饮方式。
- 14.
搅肠痧释义:中医学病名。 即绞肠痧,又称干霍乱。因饮食不节或感受瘴气,秽浊闭塞肠胃所致。
- 15.
暑泻释义:中医基础术语,病名,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称为暑泻以暑多兼湿,故临床表现以腹痛泻下如水,兼肾热烦渴,尿赤,舌质红,苔薄黄为特征。
- 16.
溢饮释义:中医病名。 因口渴暴饮,以致水气外溢于肌肤肠胃的一种疾病。
- 17.
濡写释义:因水湿阻于肠胃,脾虚不能制水导致的腹泻。
- 18.
火齐释义: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
- 19.
秦庭朗镜释义:传说 秦始皇 有镜,能照见人肠胃五脏等。 见《西京杂记》卷三。后因以“秦庭朗鏡”比喻明于审案的官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負屈寒儒,得遇 秦 庭朗鏡;行凶詭計,難逃 蕭相 明條。”
- 20.
篆籀释义:篆文和籀文。晋 左思《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唐 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踪於篆籀。”《新五代史·杂传十九王仁裕》:“﹝ 仁裕 ﹞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 西江 水涤之,顾见 江 中沙石皆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黄质《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笔参篆籀字树石,行年穉弱气超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