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 [jīng zhōu]
1. 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定治江陵(现属湖北),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明清置府,后废。
3. 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韩荆州。见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荆州 引证解释
⒈ 古“九州”之一。在 荆山、衡山 之间。 汉 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粤 的一部分; 汉 末以后辖境渐小。 东晋 定治 江陵 (现属 湖北 ),为当时及 南朝 长江 中游重镇。 明 清 置府,后废。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引《书·禹贡》:“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⒉ 唐 韩朝宗 曾任 荆州 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 韩荆州。见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参见“识荆”。
引明 章懋 《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
国语词典
荆州 [jīng zhōu]
⒈ 地名:(1) 古九州之一。今湖南、湖北及四川旧遵义、重庆二府,贵州旧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的全县、广东的连县,皆属其地。(2) 湖北省旧府名。明、清时设置,治所在今江陵县。今湖北省宜都县到监利县的长江流域为其辖境。(3) 汉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处长江中游,三国至南北朝时代是政治、军事的重地。辖地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荆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苗释义:古国名。 《书·舜典》:“窜 三苗 于 三危 。” 孔 传:“ 三苗 ,国名, 縉云氏 之后,为诸侯,号 饕餮 。”《史记·五帝纪》:“ 三苗 在 江淮 、 荆州 数为乱。” 张守节 正义:“ 吴起 曰:‘ 三苗 之国,左 洞庭 而右 彭蠡 。’……以天子在北,故 洞庭 在西为左, 彭蠡 在东为右。今 江州 、 鄂州 、 岳州 , 三苗 之地也。” 唐 杜甫 《野望》诗:“云山兼五岭,风壤带 三苗 。”
- 2.
三荆释义:⒈一株三枝的荆树。《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周景式《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⒉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晋 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 杨炯《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⒊后魏 置 荆州 于 穰县(今 河南 邓县),置 南荆州 于 安昌(今 河南 确山县),置 东荆州 于 泚阳(今 河南 泌阳县),谓之 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 注。《魏书·尒朱荣传》
- 3.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释义:《三国演义》第五四回载,孙 刘 联合在 赤壁 之战中战胜 曹操 后,刘备 借 东吴 荆州 暂驻。 周瑜 设计赚 备 入 吴 招亲,欲以之为人质索回 荆州。不料 吴国太(孙权 母)见 备 英姿出众,曰:“真吾婿也”,遂将其小女(权 妹)嫁给 刘备,是为 孙夫人。后因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比喻有违初衷,弄巧成拙。克非《春潮急》九:“‘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李春山 在心里直骂自己:又干了一桩蠢事。”
- 4.
两荆释义:北魏 时 荆州 和 东荆州 的合称。《资治通鉴·南齐和帝中兴元年》:“请使两 荆 之众西拟 随、雍,扬州 之卒顿于 建安,得捍 三关 之援。”胡三省 注:“两 荆,谓 魏 置 荆州 於 穰城、东荆州 於 沘阳 也。”
- 5.
中江释义:⒈江流的中央;江中。《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顷之,烟炎张天”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北齐书·王琳传》:“太清 二年,侯景 渡江,遣 琳 献米万石,未至,都城陷,乃中江沉米,轻舸还 荆州。”元 范梈《送吴真人持诏宁亲》诗:“明月落中江,倒景射斗牛。”⒉水名。古三江之一。《书·禹贡》:“东为 中江,入于海。”⒊汉 以后有多种解释。《汉书·地理志》指今 安徽 芜湖 东经 江苏、高淳、东坝、溧阳 至 宜兴 通 太湖 一水;《初学记》引 郑玄 说,指 岷江 会合 北江
- 6.
乌程释义:古名酒产地。有二说:一谓在 豫章 康乐县(今 江西省 万载县)乌程乡,一谓在 湖州 乌程县(今 浙江省 湖州市)。亦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 荆 南乌程,豫 北竹叶。”李善 注:“盛弘之《荆州记》曰:渌水 出 豫章 康乐县。其间 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刘良 注:“乌程、竹叶,酒名。”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六·湖州》:“《郡国志》云:古 乌程氏 居此,能醖酒,故以名县。”宋 欧阳修《送胡学士知湖州》诗:“吴兴 水精宫,楼阁在寒鑑。橘柚秋苞繁,乌程春瓮釅。”宋 苏轼《次韵答
- 7.
乌鸡释义:即乌骨鸡。《太平御览》卷八八四引《志怪》:“尔时此二州皆行心腹病,略无不死者,弘 在 荆州 教人杀乌鸡薄之,十得八九。今中恶用乌鸡,自 弘 之由也。”《通典·礼二九》引 晋 于氏《上表言养兄子率为后》:“鄙谚有之曰:‘黄鸡生卵,乌鸡伏之,但知其为乌鸡之子,不知为黄鸡之儿。’”唐 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喫。”仇兆鳌 注:“《本草》:乌雌鸡,治风湿麻痺。”宋 陆游《迁鸡栅歌》:“乌鸡买来逾岁年,庭中赤幘何昂然。”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
- 8.
九州释义:⒈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地理区域。 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⒉日本的第三大岛。
- 9.
乡豪释义:⒈指乡里的豪富或横行乡里的人。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新唐书·韦虚心传》:“荆州 有乡豪,负势干法,虚心 籍其訾入之官。”⒉官名。《梁书·武帝纪中》:“﹝ 天监 七年二月﹞庚午詔於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
- 10.
乾红释义:深红色。唐 无名氏《大唐传载》:“李昌夔 为 荆州,打猎大修粧饰,其妻 独狐氏,亦出女队二千人,皆著乾红紫绣袄子。”宋 洪迈《夷坚丙志·程佛子》:“取﹝大卵石﹞置佛卓上,一室如昼,妻窥之,乃如乾红色。”《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这小夫人着乾红销金大袖团花霞帔。”
- 11.
二酉释义:指 大酉 小酉 二山。在今 湖南省 沅陵县 西北。二山皆有洞穴。相传 小酉山 洞中有书千卷,秦 人曾隐学于此。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荆州记》。后即以“二 酉”称丰富的藏书。
- 12.
云梦释义:亦作“ 云瞢 ”。古薮泽名。 汉 魏 之前所指 云梦 范围并不很大, 晋 以后的经学家才将 云梦泽 的范围越说越广,把 洞庭湖 都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 荆州 ,其山镇曰 衡山 ,其泽藪曰 云瞢 。” 郑玄 注:“ 衡山 在 湘 南, 云瞢 在 华容 。”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韩信》:“ 淮阴 总 汉 兵, 燕 齐 擅远声……所悲 云梦泽 ,空伤狡兔情。” 唐 李频 《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衝 云梦 雪,离人独上 洞庭 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 洞庭 ,苍
- 13.
令士释义:才学美盛之士。 《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 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虞翻 旧齿名盛,庞统 荆州 令士,年亦差长,皆与 绩 友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文帝 即王位,诛 丁仪、丁廙 并其男口”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魏略》:“﹝ 太祖 ﹞闻 仪 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
- 14.
令慧释义:犹聪慧。《晋书·孙放传》:“放 字 齐庄,幼称令慧。年七八岁,在 荆州,与父俱从 庾亮 猎,亮 谓曰:‘君亦来邪?’应声答曰:‘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亮 又问:‘欲齐何庄邪?’放 曰:‘欲齐 庄周。’”
- 15.
余积释义:多馀积蓄。 《管子·八观》:“民毋餘积者,其禁不必止。”《后汉书·刘表传》:“在 荆州 几二十年,家无餘积。”清 吴伟业《松鼠》诗:“早幸官吏租,督责无餘积。”
- 16.
作部释义:古时制作兵器的部门。 三国 蜀 诸葛亮《作刚铠教》:“勅作部皆作五折刚鎧、十折矛以给之。”《南史·沉庆之传》:“荆州 作部岁送数千人仗,攸之 割留之,簿上云‘供讨四山 蛮’。”《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雍州 刺史 晋安王 子懋,以主幼时艰,密为自全之计,令作部造仗。”
- 17.
使持节释义: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 隋 唐 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 永徽 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周书·王思政传》:“太祖 乃以所授 景 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中书令、河 南大行臺、河 南诸军事,回授 思政。思政 竝让不受。”《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四年》:“太宰 恪 以 吴王 垂 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 河 南诸军事、兗州 牧、荆州 刺史。”
- 18.
依刘释义:《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乃之 荆州 依 刘表。”后因以“依 刘”谓投靠有权势者。唐 赵嘏《寄淮南幕中刘员外》诗:“休向西斋久閒卧,满朝倾盖是依 刘。”明 夏完淳《生平口号》诗:“生平无计更依 刘,短髮蒙茸愧 楚 囚。”清 黄景仁《醉中登楼》诗:“试问座中谁识 禰,岂知今日尚依 刘。”
- 19.
修蛇释义:亦作“修虵”。 长蛇,大蛇。常比喻坏人。《汉书·扬雄传上》:“屨般首,带修蛇。”南朝 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铜头铁额,兴暴皇年;封豨修虵,行灾中国。”唐 李白《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诗:“修蛇横 洞庭,吞象临江岛。”参见“脩蛇”。
- 20.
僞师释义:⒈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吴 夷凶侈,伪师畏逼,将乘讎衅,席捲南极。”张铣 注:“伪师畏逼,谓 吴 将 步阐 降 晋,陆抗 攻之甚急。”⒉伪学之师。对 朱熹 的诬称。宋 樵川樵叟《庆元党禁》:“臣闻伪师在东南,则 浙东 之徒盛;在 湖南,则 湖南 之徒盛。夜三鼓聚於一室,伪师身据高座,口出异言。”参见“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