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 [zhāi jiè]
1.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
例赵王乃斋戒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送璧时斋戒。
大王亦宜斋戒。
英[fast;]
斋戒 引证解释
⒈ 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
引《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⒉ 佛教语。指八关斋戒。参见“八关斋”。
引唐 白居易 《斋戒》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国语词典
斋戒 [zhāi jiè]
⒈ 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夫妻不同房,严守戒律,以示虔诚庄敬。
引《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但凡人要请他写字时,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
⒉ 八关斋的略称。参见「八关斋」条。
斋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官释义:⒈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⒉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
- 2.
三长善月释义: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作,随其善恶而祸福之。轮照四洲,每岁正、五、九月,正在南洲,故竞作善以要福。至 唐高祖 武德 二年,遂詔天下,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杀。”参阅“三长月”。
- 3.
上除释义:上除意思是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 4.
五荤三厌释义:为中国古代的“斋戒”饮食的禁忌,最早为道家、儒家所推崇,后被外来宗教引用。五荤: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薹、胡荽、薤为五荤;三厌:道教忌食的三种肉:即雁、狗、乌龟。
- 5.
伍波萨他释义: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该词源于梵语upavasatha。若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upavasatha由upa(近,随)+ vas + atha组成,直译为“近住”,即在特定的日子里持斋戒的意思。
- 6.
吉蠲释义:⒈亦作“吉圭”。 谓祭祀前选择吉日,斋戒沐浴。《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毛 传:“吉,善。蠲,絜也。”郑玄 笺:“谓将祭祀也。”朱熹 集传:“吉,言諏日择士之善;蠲,言斋戒涤濯之洁。”陆德明 释文:“蠲,古玄反,旧音圭。”《仪礼·士虞礼》“圭为而哀荐之饗”汉 郑玄 注:“圭,絜也。《诗》曰:‘吉圭为饎。’”清 龚自珍《<说文段注>札记》:“肙,一曰空也。段 注:甑下孔谓之窐,窐亦作瓹,是其义也。吉蠲即吉圭。”⒉祭祀,祀典。唐 李舒《让皇帝庙乐章·奠币》:“子孙拜后,承兹吉蠲。”宋 沉遘《
- 7.
告祝释义:指古代祭祀时,尸祝为主人祈福。《荀子·礼论》:“卜筮视日,斋戒脩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饗之。”杨倞 注:“告祝,谓尸命祝以嘏於主人曰:‘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於女,孝孙来女,孝孙使女,受禄於天,宜稼於田,眉寿万年,勿替引之。’如或歆饗其祀然也。”
- 8.
周鼎释义:⒈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 还,过 彭城,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九:“蓟门 重险旧 尧 封,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九鼎”。⒉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唐 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神龙 中兴,周 鼎归 唐。”陈毅《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抗日要开花。”参见“问鼎”。@
- 9.
圣笤释义:表示吉兆的卦。笤,一种卜具。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僧寺求子》:“凡妇女祈嗣,须年壮无疾者,先期斋戒,得圣笤,方许止宿。”清 龚炜《巢林笔谈》卷五:“又有以米价问笤於邑神者,自二两以至三两,连得圣笤。”
- 10.
坛场释义:⒈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 《史记·封禅书》:“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高帝纪上》:“於是 汉王 斋戒设坛场,拜 信(韩信)为大将军。”《后汉书·刘玄传》:“众虽多而无所统一,诸将遂共议立 更始 为天子。二月辛巳,设坛场於 淯水 上沙中,陈兵大会,更始 即帝位,南面立,朝羣臣。”《南齐书·礼志上》:“息殿去坛场既远,郊奉礼毕,旋幸於此。”宋 欧阳修《太清宫烧香》诗:“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王闿运《<衡阳县志>序》:“乾隆 分治,剏立坛场。”⒉法坛。
- 11.
大斋释义:天主教的一种斋戒,规定在大斋日只能饱食一餐,其余两餐减食。
- 12.
宿戒释义:⒈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⒉事先警戒。
- 13.
宿斋释义:古代指举行祭祀等礼仪前的斋戒。
- 14.
封斋释义:⒈伊斯兰教奉行的一种斋戒,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里白天不进饮食。也叫把斋。⒉天主教的斋戒期,教徒在封斋期内的特定日期必须守斋。
- 15.
开门节释义:也称“出洼”。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夏历九月中)。这一天,安居斋戒期已满,男女老少盛装去寺里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献佛,并举行盛大集会,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
- 16.
彻县释义:亦作“彻悬”。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彻乐”。
- 17.
把素持斋释义:把:遵守。 斋: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 18.
持斋把素释义: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 19.
散齐释义:⒈亦作“散斋”。古礼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谓之“散斋”。齐,后多作“斋”。⒉谓斋戒期满。
- 20.
斋告释义:斋戒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