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兵书 兵书的意思
bīngshū

兵书

简体兵书
繁体兵書
拼音bīng shū
注音ㄅ一ㄥ ㄕ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īng,(1) 武器。【组词】: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组词】: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组词】: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基本含义

兵书是指关于军事战略和战术的书籍,也可泛指有关兵法的知识。

兵书的意思

兵书 [bīng shū]

1. 讲述兵法的书。如《孙子》、《吴子》等等。

[book on the art of war;]

兵书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等均属兵书

《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唐 殷文圭 《赠战将》诗:“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籤。”
清 李渔 《玉搔头·弄兵》:“孤家,大 明 宗室 朱宸濠 是也,分封 江 右,国号 寧 藩,喜读兵书,颇怀壮志。”

⒉ 战报。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日覩兵书捷,时闻虏骑亡。”

⒊ 兵部尚书的简称。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景泰 中,兵、刑二部僚佐会坐,时 于谦 为兵书, 俞士悦 为刑书。”

⒋ 指幕友,官署中管兵事的佐助人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管驛兵书,大惊失色,遂跪禀曰:‘到任三日后,择吉遣牌视驛,此旧例也。’”


国语词典

兵书 [bīng shū]

⒈ 讲兵法的书。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三国演义·第六一回》:「操心中郁闷,闲看兵书。」

兵法 战术 武经


兵书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战术释义:⒈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 ⒉比喻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
    • 2.
      兵法释义:古代指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熟谙兵法。
    • 3.
      武经释义:⒈兵书。⒉宋时武试,选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种兵书,供应武举者研习,名《武经七书》,简称《武经》。

兵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夫拚命,万夫难敌释义:谓一人拚命,万人难以抵挡。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兵书有云:‘一夫拚命,万夫难敌。’”亦作“一夫敢死,千夫莫当。”明 李贽《昆仑奴》:“一夫敢死,千夫莫当,况仅仅五十人而肯以活命换死命乎?”
    • 2.
      七书释义:宋 元丰 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 3.
      七略释义:书名。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西汉刘歆编辑宫廷藏书,分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七略》。
    • 4.
      三略释义:古兵书名。 相传为 汉 初 黄石公 作,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
    • 5.
      三韬六略释义:泛指兵书。
    • 6.
      俘纍释义:亦作“俘累”。 俘获捆绑;俘掳。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杀已降,俘纍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无用之地以谓武功。”宋 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 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清 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汨没於奴隶。”
    • 7.
      六韬三略释义:《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 8.
      六韬释义:⒈亦作“六弢”。 兵书名。旧题周吕望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⒉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
    • 9.
      兴事释义:⒈兴建政事。 《书·益稷》:“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孔颖达 疏:“率领臣下为起政治之事。”⒉指兴建土木之事。《礼记·王制》:“司空执度度地……量地远近,兴事任力。”郑玄 注:“事谓筑邑庐宿市也。”《史记·河渠书》:“而 韩 闻 秦 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⒊引起事端。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变故百出,皆由用兵。至於兴事首议之人,冥謫尤重。”
    • 10.
      兵符释义:⒈古代调遣军队、更换将领所用的符节(凭证)。⒉兵书。
    • 11.
      兵经释义:作为经典的兵书,特指《孙子》。
    • 12.
      兵钤释义:⒈指兵书;兵法。汉 刘向《列仙传·吕尚》:“﹝ 吕尚 ﹞钓於 磻溪,三年不得鱼……已而果得大鲤,有兵鈐於鱼腹中。”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研几册府,金縢玉版之书;索隐兵鈐,玄女 黄公 之法。”唐 李德裕《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臣等虽不习兵鈐,昧於边事,然酌其物理,情实可知。”⒉指兵权。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序:“﹝朕﹞卜战行师,揔兵鈐於四海。”宋 苏舜钦《京兆求罢表》:“制兵鈐者以多算为胜。”⒊宋 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 13.
      刑书释义:⒈刑法的条文。 《书·吕刑》:“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汉书·刑法志》:“子产 相 郑 而铸刑书。”清 恽敬《上座主戴莲士先生书》:“嘉庆 五年前之计议,如军籍之赏罚,计簿之裒益,刑书之轻重,吏职之进退,均有可意得其符验者。”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五节:“晋国 旧势力的代表人物 叔向,听到 子产‘铸刑书’,就去信攻击他背叛‘先王’的制度。”⒉刑部尚书的简称。清 褚人穫《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景泰 中,兵刑二部僚佐会坐,时 于谦 为兵书,俞士悦 为刑书。”⒊掌管文书的狱吏。清
    • 14.
      好兵释义:⒈爱好战阵攻杀之事;爱好军事。 《左传·隐公三年》:“公子 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 者,频阳 东乡 人也。少而好兵,事 秦始皇。”⒉好战。汉 桓宽《盐铁论·地广》:“汤 武 之伐,非好兵也。”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臣闻好兵犹好色也。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
    • 15.
      弢钤释义:⒈犹弢藏。 ⒉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的并称。后因以称用兵的谋略。
    • 16.
      彊项释义:亦作“强项”。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彊,通“僵”。唐 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其时九月,天已寒,四方全师,未颁冬衣服,聚之受詔,或伍或离,垂手强项,往往誶语。”
    • 17.
      徒读父书释义: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 18.
      戎经释义:兵书。
    • 19.
      戎章释义:兵书;兵法。
    • 20.
      扶同释义:⒈符合;附和。《魏书·济南王匡传》:“於时议者,多云 芳 是,唯黄门侍郎 孙惠蔚 与 崇 扶同。”《隋书·经籍志二》:“﹝《纪年》﹞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诸所记事,多与《春秋》、《左氏》扶同。”唐 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刘悟 卒,从諫 求继,与扶同者只 鄆州 随来中军二千耳。”明 王廷相《慎言·君子》:“郑兴、贾逵 以扶同显贵,桓谭、尹敏 以乖忤沦弃。”⒉伙同。元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那告状人指陈实事,都是些扶同捏合的虚词。”明 刘若愚《<酌中志>自序》:“﹝ 太祖 ﹞创

兵书(bing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兵书是什么意思 兵书读音 怎么读 兵书,拼音是bīng shū,兵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兵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