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 [yè chā]
1. 能啖鬼或捷疾鬼,佛教徒所说的一种吃人恶鬼或腾飞空中、速疾隐秘之恶鬼。原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
英[ 梵Yaksa; malevolent spirit; ]
2. 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
英[ hideous, ferocious person; ]
夜叉 引证解释
⒈ 梵语的译音。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
引《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餘大威力诸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
鸠摩罗什 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三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红楼梦》第五回:“只听迷津内响如雷声,有许多夜叉海鬼,将 宝玉 拖将下去。”
《中国民间故事选·孟姜女的故事》:“四海龙王就真着了急,天天水晶宫摇摇晃晃,满宫廷乱响,赶紧派了巡海夜叉去探听。”
⒉ 比喻丑恶凶恨的人。
引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建中靖国 元年,侍御史 陈次升 言章,以 蔡元度 为笑面夜叉。”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知道娶来一位母夜叉,可是这个夜叉会作饭,会收拾屋子,会骂他也会帮助他,教他怎样也不是味儿!”
国语词典
夜叉 [yè chā]
⒈ 佛教用语。梵语yakṣa的音译。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会伤害人的鬼。为八部众之一。也作「药叉」。
引《杂宝藏经·卷八》:「龙王夫妇及诸眷属生敬信心,尽受五戒,并夜叉众亦受五戒。」
⒉ 比喻容貌丑陋或性情凶暴的人。
引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谁道俺的残生命,又撞著这狼夜叉。」
⒊ 妻子。为旧社会中对妻子的谑称。
引《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红楼梦·第六五回》:「可是扯谎!这样一个夜叉,怎么反怕屋里的人呢?」
夜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乾闼婆释义:⒈梵语Gandharva的译音,亦译作“健闥缚”、“犍闥婆”。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餘大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罗……悉来会坐。”《法苑珠林》卷四:“黑山 北有 香山,其山常有歌舞唱妓音乐之声。山有二崛,一名 为尽,一名 善尽,七宝所成,柔輭香洁,犹如天衣妙音,乾闥婆王从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宋 王安石《朱朝议移法云兰》诗:“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河。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闥婆?”按,《翻译名义集·八部》“乾闥婆”注引 鸠摩罗什 曰:“天乐神也。”⒉古代 西
- 2.
付法释义:⒈谓交付法司论罪。 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襄州 胡延庆 得一龟,以丹漆书其腹曰‘天子万万年’以进之。凤阁侍郎 李昭德 以刀刮之并尽,奏请付法。则天 曰:‘此非恶心也。’捨而勿问。”《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谷神子《博异记·张遵言》:“前者夜叉 牛叔良 等七人,为追 张遵言 不到,尽以付法。”⒉指传授佛法。《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四祖优波毱多尊者》:“﹝尊者﹞復谓曰:如来 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於我,今復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却
- 3.
光鞭释义:《犬夜叉》中杀生丸的空手技,由食指与中指发出,长度不限,亮绿色,可用于近距离和较远距离的攻击,对敌人造成伤害。
- 4.
八部释义:⒈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⒉南匈奴 的八部。《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以其大父尝依 汉 得安,故欲袭其号。”⒊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
- 5.
动息释义:⒈指出仕与退隐。《文选·谢朓<观朝雨>诗》:“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李善 注:“动息犹出处。”唐 王勃《秋日宴季处士宅序》:“虽语默非一,物我不同,而逍遥皆得性之场,动息匪自然之地。”⒉活动与休息。《隋书·天文志上》:“生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⒊引申为人的动止起居。唐 卢照邻《乐府杂诗序》:“动息无格於温仁,颠沛安由乎正义。”宋 叶适《夫人王氏墓志铭》:“欲常候母动息,妇姑同一室处,嬉遨谐剧,不用常礼。”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自此雌每守 徐,动息不相离。”⒋犹动静。情况,消息。《
- 6.
夜叉释义:⒈〈名〉佛教指一种吃人的恶魔,后用于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也译作药叉。⒉yè chā的又音。义同“夜叉yè chā”。
- 7.
夜叉国释义:传说中的国名。其国人皆为夜叉,故名。
- 8.
密迹释义:⒈手持金刚杵护卫佛之夜叉神的总称。因其持有本誓,闻知佛的秘密事迹,故名。⒉犹匿迹。行动保密,不露形迹。
- 9.
恶物释义:⒈怪物。《左传·文公十八年》:“好行凶德,丑类恶物。”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其气中有恶物,不见其形,其似有声,如有所投击。内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土俗号为‘鬼弹’。”明 刘基《郁离子·蛇蝎》:“故见恶物而曲为之容,私於其身为之,而不顾其为人之害,其操心之不仁可见。”《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夜叉揭开盒盖,去那殿角头叫恶物过来。只见一件东西,似龙无角,似虎有鳞,入於盒内。”⒉坏的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
- 10.
托塔天王释义: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即北方 多闻天王,梵名 毗沙门,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和赐福天神。管领罗刹、夜叉,掌擎舍利塔。故俗称 托塔天王。
- 11.
捷疾鬼释义:梵语“夜叉”的意译。以其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故云。
- 12.
散夜对剑释义:英文名Sange and Yasha,俗称“双刀”、“散华夜叉”,在旧版汉化版中称为“散华&夜叉”是魔兽RPG对战地图DotA里的三级合成装备,提供力量、敏捷、攻击速度、攻击力和移动速度的加成,并有几率触发残废效果。
- 13.
旱魃拜夜叉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 14.
歆动释义:⒈欣喜动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问:‘何以为官?’曰:‘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少年甚歆动。”⒉触动;惊动。明 李东阳《麓堂诗话》:“其所为问答议论,初不过骨角玉石面目采色之间,而感发歆动,不能自已。”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下》:“由其不窥圣学,乍於流俗利欲之中闻清脱之説,意为歆动。”郭沫若《北伐途次》三十:“在那大会的兴奋还未平复的时候得到 九江 克复的消息……把 武汉 三镇都歆动了。”
- 15.
母夜叉释义:⒈〈名〉比喻丑陋凶恶的妇女。⒉mǔ yè chā的又音。义同“母夜叉mǔ yè chā”。
- 16.
短兵释义:⒈刀剑等短武器。《管子·参患》:“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史记·匈奴列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唐 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夜叉﹞衣豹皮褌,携短兵,直入室来。”《红楼梦》第一一一回:“那些贼见是一人,越发不理论了,便用短兵抵住。”⒉持短兵器的士兵。《商君书·境内》:“五百主,短兵五十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转战六日,过 焉支山 千有餘里,合短兵,杀 折兰王。”清 赵翼《题阎典史祠》诗:“铁骑平明满街市,短兵巷战血尺深。”
- 17.
肉羹释义:用肉作成的浓汤。《汉书·王莽传下》:“莽 闻城中飢饉,以问 业。业 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粱飰肉羹,持入视 莽 曰:‘居民食咸如此。’莽 信之。”《后汉书·刘宽传》:“夫人欲试 宽 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人生夜叉》:“﹝夜叉﹞后遇持肉羹者,即飞出夺而食之。”
- 18.
药叉释义:即“夜叉”
- 19.
路上说话,草里有人释义:谓说话被人窃听。《西游记》第九回:“这正是‘路上説话,草里有人’。原来这 涇河 水府有一个廵水的夜叉,听见了百下百着之言,急转水晶宫,慌忙报与龙王。”《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金莲 只知説出来,不防‘路上説话,草里有人’。”向春《煤城怒火》第十一章三:“俗话说‘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咱兄弟们谁都知道谁,要叫他们听到,可就麻烦了。”
- 20.
轻丽释义:⒈轻巧精美。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丹丘 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脑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⒉轻靡绮丽。《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摛 文体轻丽,春坊尽学之,时人谓之宫体。”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梁武帝 的太子 萧纲 和著名文人 徐摛、庾肩吾 以及 徐摛 子 徐陵、庾肩吾 子 庾信 创制了一种轻丽的文体,因为是皇太子提倡的,所以文士们都模效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