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译言 译言的意思
yán

译言

简体译言
繁体譯言
拼音yì yán
注音ㄧˋ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ì,(1) 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组词】:译本。译文。译注。译著。译制。译音。口译。笔译。意译。直译。翻译。(2) 解释;阐述。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将外国的事物翻译成本国语言,使人们能够理解和交流。

译言的意思

译言 [yì yán]

1. 指翻译工作者。

译言 引证解释

⒈ 指翻译工作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又西北,逕 狄道 故城东…… 应劭 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译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九译释义:⒈辗转翻译。《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译,致殊俗。”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僉稽首而来王。”薛综 注:“重舌谓晓夷狄语者。九译,九度译言始至中国者也。”《晋书·文帝纪》:“虽西旅远贡,越裳 九译,义无以踰。”唐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伏乖,咿嗢九译重。”⒉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晋书·江统传》:“周公 来九译之贡,中宗 纳单于之朝。”唐 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元 耶律楚材《
    • 2.
      也孙释义:蒙古语,谓九。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斡伦,译言九度,通广五七里,可度马。”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也孙者,九也。”
    • 3.
      庵摩罗释义:⒈果名。 即菴摩勒。⒉佛教语。梵语amala的音译。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谓经修行,阿赖耶识脱离迷妄,达到清净无漏时,则称此名。《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菴摩罗。”章炳麟《建立宗教论》:“菴摩罗者,译言无垢,即此阿赖耶识永离垢染而得此名。”
    • 4.
      曼珠释义:同“曼殊”。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曼珠,译言妙吉祥也,又作 曼殊室利。按珠、殊同音,‘曼珠’亦即‘汉珠’二字。其易珠为洲,盖由洲字义近地名,故汉字假借承用之。”参见“曼殊室利”。
    • 5.
      涎睨释义:贪婪地盯着。谓垂涎,觊觎。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四日》:“香港 与 九龙山 对峙,山势四面迴抱,极占形胜,英 人以为絶好哈勃,涎睨已久。哈勃者,译言航海避风处也。”
    • 6.
      答剌罕释义:蒙古语音译词。 原意为自由者、不受管辖者。为 蒙 元 时代的一种崇高封号。《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三三四年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伯颜 太师 秦王 右丞相,撒敦 答剌罕太傅左丞相,一处商量了。”明 陶宗仪《辍耕录·大军渡河》:“帝欲重旌其功,对曰:‘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遂封为答剌罕,与五品印,拨三百户以食之。”明 陶宗仪《辍耕录·大军渡河》:“答剌罕译言一国之长,得自由之意,非勋戚不与焉。”
    • 7.
      觉罗释义:⒈清室宗族人的称号。⒉宋徽钦二宗后裔,居于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处,清初编入八旗者,亦称觉罗,为民觉罗。此觉罗译言为赵氏。
    • 8.
      鄂端释义:蒙古语。意为星宿。亦译为大敦。《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达实 ﹞言 河 出 吐蕃朵甘思 西鄙,有泉百餘泓……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 鄂端诺尔。鄂端,译言星宿也。”

译言(yi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译言是什么意思 译言读音 怎么读 译言,拼音是yì yán,译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译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