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词 [hóng cí]
1. 雄伟的文词。“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鸿词 引证解释
⒈ 雄伟的文词。
引宋 王禹偁 《宋湜挽词》:“柩前言顾命,笔下定鸿词。”
⒉ “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引清 全祖望 《湖语》:“堂堂深寧,正学是宗,薈萃鸿词,比轡三 洪。”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 清 ﹞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鸿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久道释义:长期倡导。清 刘大櫆《<吴青然诗集>序》:“雍正 十一年,天子有意久道人文之化,肇开博学鸿词之科。”
- 2.
乡会释义:⒈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宋 赵昇《朝野类要·馀记》:“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⒉乡试与会试的并称。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闈墨,禁其徒不得寓目。”胡朴安《<中国文学史>序》:“纂‘六经’,兼收诸儒之説;开四库,网罗列代之书。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 3.
博学鸿儒释义:即博学宏词。清 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 阮怀 应詔,得入词苑。”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康熙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冢宰 郝恭定、惟訥 荐之。”参见“博学鸿词”。
- 4.
博学鸿词释义: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清 薛福成《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圣祖 高宗 两开博学鸿词,网罗俊良,激厉后进。”详“博学宏词”。
- 5.
召试释义:皇帝召来面试。 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晋书·职官志》:“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宋 王安石《建安章君墓志铭》:“皇祐 中,近臣言君文章善篆,有旨召试,君辞焉。”《宋史·选举志二》:“真宗 景德 二年,抚州 晏殊、大名府 姜盖 始以童子召试诗赋,赐 殊 进士出身,盖 同学究出身。”《清会典·礼部七·仪制清吏司》:“凡制科曰博学鸿词,奉詔乃举。皇帝巡幸则召试。”
- 6.
四布衣释义:清 康熙 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以笼络士人,布衣 李因笃、朱彝尊、潘耒、严绳孙 皆举授编修。见 朱彝尊《承德郎严君墓志铭》。又 乾隆 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布衣 邵晋涵、余集、周永年 三人授编修,戴震 授庶吉士,监修《四库全书》。皆有四布衣之称。
- 7.
大科释义: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宋 人谓之大科。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大科”。宋 陈师道《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大科异等固其常。”任渊 注:“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九:“富韩公 初游场屋,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
- 8.
程邃释义:(1605-1691)明末清初篆刻家、画家。字穆倩,号垢区、青溪,歙县(今属安徽)人。明诸生。1679年被举博学鸿词,不就。篆刻善用冲刀,凝重淳厚,为“徽派”主要代表。作画喜用枯笔干皴。工诗。著有《会心吟》。
- 9.
金农释义:(1687-1763)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1736年被举博学鸿词,未与试。其书法运笔扁方,竖轻横重,自称“漆书”。学画较晚,风格古拙淳厚。为“扬州八怪”之一。善诗。著有《冬心先生集》。
- 10.
陈维崧释义:(1625-1682)清代文学家。 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词作风格豪放。又善诗和骈文。有《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
- 11.
青盼释义:亦作“青盻”。 犹青眼。谓重视。唐 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音问难屡通,何由覿青盼。”《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更喜得遇故知 胡八判官,引至 元丞相 门下,颇蒙青盻扶持,一官 幽 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余试鸿词报罢,蒙 归安 吴小眉 少司马,最为青盻。”《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如今既承大人青盼,多也不过三五年,晚生定要把这位公子送入 清祕堂 中,成就他一番事业。”参见“青眼”。
- 12.
鸿博释义:⒈谓学识渊博。⒉科举考试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 13.
鸿词释义:⒈雄伟的文词。⒉“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 14.
鸿辞释义:即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