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芟夷 芟夷的意思
shān

芟夷

简体芟夷
繁体
拼音shān yí
注音ㄕㄢ ㄧ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ān, ◎ 割草,引申为除去。【组词】:芟草。芟除(a.除草;b.删削文字)。芟夷。

yí,(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组词】: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例句】:华夷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组词】:化险为夷。(4) 弄平。【组词】:夷为平地。(5) 消灭。【组词】: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例句】:“诸将皆陛下故等夷”。(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怡”,喜悦。(9) 同“痍”,创伤。(10) 姓。

基本含义

芟夷是一个古代的农业词语,意为除掉杂草和野草。在成语中,芟夷引申为除去邪恶、不良的事物,清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芟夷的意思

芟夷 [shān yí]

1. 除草;刈除。裁减;删削。铲除;削平。杀戮。

芟夷 引证解释

⒈ 除草;刈除。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芳蕙芟夷,臭鲍佩御。”
唐 杜甫 《除草》诗:“芟夷不可闕,疾恶信如讎。”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 周茂叔,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

⒉ 裁减;删削。

《<尚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桓宣武 与 郗超 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 陈亮 《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

⒊ 铲除;削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 操 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 荆州,威震四海。”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并州 者, 太宗皇帝 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
明 方孝孺 《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兇奸。”

⒋ 杀戮。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鉞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
唐 柳宗元 《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
《明史·曹兴传》:“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国语词典

芟夷 [shān yí]

⒈ 刈草。

《周礼·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

⒉ 比喻戡除乱贼。

《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傅嘏传》:「扫除凶逆,芟夷遗寇。」

⒊ 删除。

《文选·陆倕·石阙铭》:「历代规謩,前王典故,莫不芟夷翦截,允执厥中。」


芟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刬剃释义:犹芟夷。
    • 2.
      刬薙释义:犹芟夷。
    • 3.
      刷荡释义:⒈见“刷盪”。 ⒉洗濯;荡涤。《文选·左思<吴都赋>》:“﹝鸟﹞泛滥乎其上,湛淡羽仪,随波参差,理翮整翰,容与自玩,雕啄蔓藻,刷盪漪澜。”吕延济 注:“刷荡毛羽於湍瀨之上也。”⒊亦作“刷荡”。荡除。《隋书·高祖纪上》:“手运璣衡,躬命将士,芟夷姦宄,刷荡气祲,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皇太主 遣大卿 张权、鸿臚卿 崔善福 赐 李密 书曰:‘今日以前,咸共刷荡,使至以后,彼此通怀。七政之重,佇公匡弼,九伐之利,委公指挥。’”《旧唐书·高祖纪》:“朕受命君临,志存刷荡,申寃旌善,
    • 4.
      堡障释义:⒈用于战守的小土城。唐 司空图《解县新城碑》:“彼或蔽捍边荒,缮修堡障,犹夸溢美,显示将来。”《新唐书·裴识传》:“识 至,治堡障,整戎器,开屯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四年》:“黄龙府 请建堡障三,烽臺十,辽 主命俟农隙筑之。”⒉犹屏障。唐 元稹《加陈楚检校左仆射制》:“自非国之干城,总之利器,安能为我堡障,芟夷寇讎。”
    • 5.
      封殖释义:⒈亦作“封埴”。 亦作“封植”。壅土培育。《左传·昭公二年》:“宿 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杜预 注:“封,厚也;殖,长也。”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城西南有数顷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宋 苏轼《表忠观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⒉引申为扶植势力;培养人才。《国语·吴语》:“今天王既封植 越国,以明闻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韦昭 注:“封植,以草木自喻。壅本曰封;植,立也。”汉 蔡邕《鼎铭》:“贞良者封植,残戾者芟夷。”宋 叶适
    • 6.
      崇薙释义:指除草。语本《周礼·秋官·司寇》“薙氏”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掌杀草。故《春秋传》曰:‘如农夫之务去草,芟夷蕰崇之。’”宋 岳珂《桯史·二将失律》:“汝翼 之至也,舍于城南有方井之地,夷坦不宿草,军吏喜其免於崇薙也,而营之。”
    • 7.
      本根释义:⒈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宋 李纲《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清 邵曾训《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⒉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宋 司马光《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明 李东阳《
    • 8.
      继宗释义:指宗族后代。明 张居正《杂著》:“使 始皇 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即有 刘 项 百辈,何能为哉?”
    • 9.
      芟荑释义:同“芟夷”。
    • 10.
      英雄无用武之地释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操(曹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刘备)遁逃至此。” 形容人有才能而无处施展。
    • 11.
      草薙释义:亦作“艸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薙而禽獮之,能无乱乎!”明 吴从先《<史纲评要>序》:“秦 之酷烈,晋 魏 之胥残,后 五代 之禽蒐而艸薙,宋 弱之履虎尾而虞咥,可无评乎?”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金初父子兄弟同志》:“海陵 又手弑帝而夺其位,遂杀 太宗 子孙七十餘人,宗翰、宗弼 子孙三十餘人,舍音 子孙百餘人,诸内族又五十餘人,草薙株连,几无噍类。”林纾《唐藩镇论》:“安 史 遗孽而 李 郭 为宦官所劫持,不能草薙而禽獮之。”参见“草薙禽獮”
    • 12.
      蕰崇释义:积聚;堆积。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杨伯峻 注:“蕰崇,积聚也……堆积附着苗根,让其发酵肥田也。”
    • 13.
      藴崇释义:⒈积聚;堆积。《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杜预 注:“藴,积也;崇,聚也。”汉 张衡《东京赋》:“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藴崇之,又行火焉。”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狐猨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藴崇,猛焰将炽。”清 钱谦益《忠烈杨公墓志铭》:“﹝羣小﹞浸淫藴崇,而发作於鼎革之交。”⒉指邪恶。南朝 梁 沉约《梁武帝践祚后与诸州郡敕》:“亿兆与崑冈并燎,縉绅与藴崇共日。”
    • 14.
      虔刘释义:劫掠;杀戮。 《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南朝 陈 徐陵《司空章昭达墓志铭》:“黑山 巨盗,凭陵上国;白水 强胡,虔刘中夏。”明 归有光《论御倭书》:“自 倭 奴入寇,於今三年,虔刘我人民,淫污我妇女。”郭沫若《前茅·暴虎辞六》:“我弟 李陵 失救陷 匈奴,为何母子遭虔刘?”
    • 15.
      见恶释义:⒈看到坏的事物。《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⒉被憎嫌。《左传·哀公二十年》:“黯 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 16.
      诛剃释义:芟夷。
    • 17.
      诛薙释义:芟夷。
    • 18.
      龚行释义:奉行。《吕氏春秋·先己》“夏后 伯啟 与 有扈 战於 甘泽 而不胜”高诱 注引《书》:“今予惟龚行天之罚。”按,今本《书·甘誓》作“恭行”。《后汉书·宦者传序》:“虽 袁绍 龚行,芟夷无餘,然以暴易乱,亦何云及!”李贤 注:“《尚书》曰:‘龚行天罚。’”《梁书·袁昂传》:“往年滥职,守秩东隅,仰属龚行,风驱电掩。”《隋书·高祖纪下》:“朕初受命,陈瑱尚存,思欲教之以道,不以龚行为令,往来修睦,望其迁善。”唐 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天子闻鼓鼙之响,思将帅以龚行。”

芟夷(shan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芟夷是什么意思 芟夷读音 怎么读 芟夷,拼音是shān yí,芟夷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芟夷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