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 [láng yá]
1. 亦作“琅琊”。亦作“琅琊”。
2. 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
3. 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
4. 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6. 指秦琅琊刻石。
琅邪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琅琊”。亦作“瑯琊”。 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
引《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⒉ 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引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翠色披满襟。”
⒊ 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引《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琅邪,臺名也,在 渤海 间。”
⒋ 指 秦 琅琊 刻石。
引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国语词典
琅邪 [láng yá]
⒈ 郡名:(1) 秦置,在今山东省诸城县。(2)南朝齐置,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也作「琅琊」、「瑯琊」。
琅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石几钟释义:《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芻輓粟,起於 黄 腄 琅邪 负海之郡,转输 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 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 2.
三十六郡释义: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鉅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 凡三十五,与 内史 为三十六郡。”清 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
- 3.
三花聚顶释义: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明 张鼎思《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再会之期也。”《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 4.
乌珠释义:⒈箭靶的黑心。《南史·柳恽传》:“﹝ 柳惲 ﹞尝与 琅邪 王瞻 博射,嫌其皮濶,乃摘梅帖乌珠之上,发必命中,观者惊骇。”⒉黑眼珠。《水浒传》第三回:“﹝ 鲁达 ﹞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缝裂,乌珠迸出。”明 康海《中山狼》第一折:“俺战兢兢遍体寒毛乍,呆邓邓两眼乌珠咤。”⒊西夏 君主称号,意为首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且贼于其种落自尊大久矣,向者求请,但欲自称乌珠之号,当国者虑害不深,吝此虚名,遂成实祸。”
- 5.
云楼释义:⒈耸入云霄的高楼。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琅邪台》:“琅邪 嶕嶢,屹若云楼。”隋 辛德源《短歌行》:“驰射罢金沟,戏笑上云楼。”唐 杜甫《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御气云楼敞,含风綵仗高。”唐 李贺《梦天》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⒉指海市蜃楼。唐 黄滔《水殿赋》:“还如玉闕,控鼇海以峥嶸;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
- 6.
关源释义:指 关中 。《文选·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少年好驰侠,旅宦游 关 源。” 刘良 注:“ 关 源,谓 关中 河源也。”
- 7.
凶门释义:⒈旧时办丧事在门外用白绢或白布结扎成门形,称“凶门”。《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迺使男子袒免,女子髽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 盆成适。”《晋书·琅邪悼王焕传》:“俄而薨,年二岁。帝悼念无已,将葬,以 焕 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詔立凶门柏歷,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宋书·礼志二》:“凶门非古。古有悬重,形似凶门。后人出之门外以表丧,俗遂行之。”清 翟灏《通俗编·仪节》:“凶门,既本古悬重,而若柏枝之歷歷然,今丧家结白绢为旒,表之门外,俗呼为了前者,当即是也。”⒉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
- 8.
函谷丸释义:《后汉书·隗嚣传》:“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后遂以“函谷丸”指称易守难攻的 函谷关。南朝 梁 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 9.
劝进表释义:魏 晋 六朝 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 曹丕 代 汉,侍中 刘廙 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如 晋愍帝 为 刘曜 所杀,刘琨 等即联名上表 琅邪王 司马睿 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 10.
叱驭释义:汉 琅邪 王阳 为 益州 刺史,行至 邛郲 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因折返。 及 王尊 为刺史,“至其阪…… 尊 叱其驭曰:‘驱之!王阳 为孝子,王尊 为忠臣。’”见《汉书·王尊传》。后因以“叱驭”为报效国家,不畏艰险之典。
- 11.
司马树释义:晋 大司马 桓温 所植之柳树。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 北征,经 金城,见前为 琅邪 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后因以喻时光流逝,年华易失。明 高启《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诗:“当时同游已少在,我今未老形先疲。人生扰扰嗟何为,不达但为高人嗤。汉南 已老司马树,峴首 已仆 羊公 碑。”
- 12.
姊姊释义:⒈姐姐。唐 司空图《灯花》诗之二:“姊姊教人且抱儿,逐他女伴卸头迟。”冰心《超人·离家的一年》:“你要走了,叫你父亲带你和小姊姊出去玩一玩吧!”⒉称母亲。《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武成 践祚,逼后淫乱,云:‘若不许,我当杀尔儿。’后惧,从之。后有娠,太原王 绍德 至閤,不得见,愠曰:‘儿岂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见儿。’”⒊称乳母。《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 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北齐书·琅邪王俨传》:“尊兄若欲杀臣,不敢逃罪,若放臣,愿遣姊姊来迎臣,臣即入见。”此“姊
- 13.
尊兄释义:⒈对同辈年长者或己兄的敬称。《三国志·蜀志·马良传》:“与 亮(诸葛亮)书曰:‘闻 雒城 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裴松之 注:“良 盖与 亮 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 年长,良 故呼 亮 为尊兄耳。”《北史·齐琅邪王俨传》:“儼 器服翫饰皆与 后主 同,所须悉官给。於南宫尝见新冰緑李,还,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无?’”⒉对他人之兄的敬称。《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林甫 退,召 挺之 弟 损之,諭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⒊朋友、共
- 14.
异迹释义:⒈不同的行为、行迹。 晋 慧远《沙门袒服论》:“於是服膺圣门者,咸履正思顺,异迹同轨,缅素风而怀古,背华俗以洗心。”⒉优异的政绩。《汉书·路温舒传》:“迁 临淮 太守,治有异迹,卒於官。”晋 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鸿 官至 琅邪 太守,所在有异迹。”宋 王安石《答戚郎中启》:“民无隐情,治有异迹。”⒊反叛的形迹。《南史·刘季连传》:“季连 有憾於 遥欣,乃密表 明帝 言其有异迹。”《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包藏祸心者,谓之异志。形见於事为,谓之异迹。”⒋奇异的事迹。宋
- 15.
弈弈释义:⒈忧愁貌。 弈,通“奕”。《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弈弈。”⒉光彩闪耀貌。汉 张衡《东京赋》:“六玄虬之弈弈,齐腾驤而沛艾。”南朝 齐 谢朓《永明乐》之六:“络络结云骑,弈弈泛戈船。”唐 孟郊《寄院中诸公》诗:“弈弈秋水傍,駸駸緑云蹄。”⒊引申为炯炯明亮貌。《北史·齐琅邪王俨传》:“琅邪王 眼光弈弈,数步射人,向者暂对,不觉汗出。”宋 苏轼《书刘庭式事》:“昨日有人自 庐山 来云,庭式 今在山中监 太平观,面目弈弈有紫光,步上下峻岅,往復六十里如飞,絶粮不食,已数年矣。”⒋美盛貌。《文选·陆
- 16.
引遇释义:犹礼遇。 《后汉书·儒林传下·伏恭》:“十五年,行幸 琅邪,引遇如三公仪。”
- 17.
意故释义:缘故。《三国志·吴志·孙坚传》:“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北史·綦连猛传》:“祖珽 奏言 猛 与 彦深 前推 琅邪王,事有意故。”《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合家大哭,竟不知什么意故。”
- 18.
朝次释义:犹朝列。《后汉书·刘平传》:“臣窃见 琅邪 王望、楚国 刘旷、东莱 王扶,皆年七十,执性恬淡,所居之处,邑里化之,脩身行义,应在朝次。”参见“朝列”。
- 19.
柏历释义:亦作“栢歷”。古时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横一木如门,叫重。横木下悬鬲,即“歷”,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葬后始改用木主。魏 晋 以来又有凶门柏历置于门外以表丧,略似后世的丧事牌楼。《晋书·琅邪悼王焕传》:“﹝ 晋元帝 ﹞悼念无已,将葬,以 焕 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詔立凶门柏歷,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琅邪国 右常侍 会稽 孙霄 上疏諫曰:‘……凶门柏歷,礼典所无,天晴可不用,遇雨则无益,此至宜节省者也。’”《宋书·礼志二》:“成帝 咸康 七年,杜后 崩……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门栢歷,门
- 20.
柳老悲桓释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 金城,见前为 琅邪 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后因以“柳老悲桓”谓人老感叹华年易逝。宋 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词:“柳老悲 桓,松高对 阮,未办为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