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邑 [xiàn yì]
1. 县城。
县邑 引证解释
⒈ 县城。
引《韩非子·说林下》:“晋 中行文子 出亡,过於县邑。”
《史记·萧相国世家》:“何 守 关中,侍太子,治 櫟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輒奏上,可,许以从事。”
《后汉书·伏湛传》:“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
县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侨县释义:侨置的县邑。
- 2.
侯国释义:⒈侯爵的封地。《汉书·地理志下》:“讫於 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潁川郡 有 成安县,侯国也。”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九·侯王相有别》:“诸郡国下所属县,有注侯国者,即所谓王子侯、恩泽侯等侯国也。”⒉指侯爵。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汉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为侯国。”
- 3.
儿童竹马释义:《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 任 并州 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 “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 4.
出钱释义:⒈放债;贷钱于人。《史记·孟尝君列传》:“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於 薛。岁餘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高柔 ﹞又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钱与同营士 焦子文,求不得。’”⒉拿出钱来。《汉书·文翁传》:“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宋史·食货志上四》:“又农民出钱难於出力,若遇凶年,则卖庄田、牛具、桑柘,以钱纳官。”《水浒传》第三六回:“那教
- 5.
县法释义:⒈亦作“县灋”。 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颁布法令为“县法”。⒉亦作“县灋”。县邑之政令。灋,古“法”字。
- 6.
园邑释义:汉 代为守护陵园所置的县邑。
- 7.
壅阏释义:壅遏。汉 刘向《列女传·楚处庄侄传》:“妾县邑之女也,欲言隐事於王,恐壅閼蔽塞,而不得见闻。”《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卿奏:‘安(淮南王 刘安)壅閼奋击 匈奴 者,格明詔,当弃市。’”《明史·郭正域传》:“一贯 遂嗾给事中 杨应文、御史 康丕扬 劾礼部壅閼羣议,不以实闻。”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若是而为,运道有壅閼之虞,京仓有闕乏之患,必不然矣。”
- 8.
大忧释义:⒈大忧患,大灾祸。《周礼·春官·大司乐》:“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贾公彦 疏:“凡国之大忧者,谓若《礼记·檀弓》云国亡大县邑及战败之类是也。”⒉指皇帝死丧。有误用以称人父母之丧者。《后汉书·邓骘传》:“陛下躬天然之姿,体仁圣之德,遭国不造,仍离大忧。”李善 注:“大忧,和帝、殤帝 崩。”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国有大忧,中外窘乏。”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中:“绍兴 三年七月,朱胜非 以右僕射丁母忧,未卒哭,降起復制词,吏部侍郎、权直学士院 陈与义 之文也。以‘兹宅大忧’四字,
- 9.
小宰释义:⒈官名。 ⒉邑宰,县邑的长官。
- 10.
山县释义:山区县邑。
- 11.
户邑释义:户口与县邑。
- 12.
振过我也释义:⒈晋。⒉中行文子。⒊出亡。⒋,过于县邑。⒌。从者。⒍曰:“此啬夫。⒎,公之故人,公奚。⒏不休舍。⒐且。⒑待后车?”文子曰:“吾尝。⒒好音。⒓,此人遗。⒔我鸣琴。⒕;吾好佩。⒖,此人遗我玉环;是振。⒗我过。⒘者也。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⒙于人也。
- 13.
檐鲁释义:古东方少数民族称郡城县邑为檐鲁。
- 14.
父世县释义:父祖世代居住的县邑。
- 15.
甸邑释义:⒈京师附近的县邑。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伏以崇陵仙寝,復土纔终,甸邑疲人,休功未几,今又重劳营奉,朕所哀矜。”⒉治理县邑。唐 刘禹锡《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甸邑叨前列,天臺媿后行。”自注:“鄙人离 渭南 主簿十年,舍人方尉此邑。”
- 16.
秋县释义:秋收时的畿内县邑。 南朝 齐 王融《侍游方山应诏》诗:“巡躅望登年,帐饮临秋县。”
- 17.
迎郭伋释义:典出《后汉书·郭伋传》:“伋 前在 并州 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后以“迎郭伋”称颂官员为政有德,深受百姓爱戴。
- 18.
邑主释义:县邑的长官。
- 19.
邑厉释义:旧时谓县邑设坛祭祀本境内无人祭祀的鬼神。
- 20.
邑宰释义:县邑之长。 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