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嫌疑 嫌疑的意思
xián

嫌疑

简体嫌疑
繁体
拼音xián yí
注音ㄒ一ㄢˊ 一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án,(1) 可疑之点。【组词】:嫌疑。避嫌。涉嫌。(2) 厌恶,不满意。【例句】:嫌恶(wù ㄨˋ)。嫌弃。讨人嫌。(3) 怨。【组词】:尽释前嫌。嫌隙(由猜疑而形成的仇怨)。

yí nǐ,(1) 不信,猜度(duó)。【组词】: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2)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组词】:疑案。疑难。疑义。存疑。(1) 安定,止息。(2) 同“拟”,比拟。

基本含义

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怀疑和猜疑。

嫌疑的意思

嫌疑 [xián yí]

1. 猜疑;怀疑。

[suspect;]

嫌疑 引证解释

⒈ 疑惑难辨的事理。

《墨子·小取》:“处利害,决嫌疑。”
《楚辞·九章·惜往日》:“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朱熹 集注:“嫌疑,谓事有同异而可疑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

⒉ 谓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一》:“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新唐书·刘文静传》:“公据嫌疑之地,势不图全。”
《红楼梦》第二七回:“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

⒊ 怀疑;猜疑。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
《南史·邓琬传》:“子勛 次第既同,深致嫌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上虑其兄弟日后嫌疑。”


国语词典

嫌疑 [xián yí]

⒈ 被怀疑与某事相牵连。

《三国演义·第九〇回》:「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
《红楼梦·第九回》:「贾珍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 。」

怀疑

信任

⒉ 猜忌、怀疑。

《红楼梦·第二七回》:「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


嫌疑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可疑释义:值得怀疑:形迹可疑。
    • 2.
      怀疑释义:⒈疑惑;不很相信:他的话叫人怀疑。对于这个结论谁也没有怀疑。⒉猜测:我怀疑他今天来不了。
    • 3.
      思疑释义:怀疑。
    • 4.
      猜疑释义: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根本没有这种事儿,你们不要胡乱猜疑。
    • 5.
      疑心释义:⒈猜疑之心。 ⒉推测;猜测。
    • 6.
      疑惑释义:⒈心里不明白。⒉不相信;怀疑。

嫌疑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信任释义:相信而敢于托付:她工作一向认真负责,大家都信任她。

嫌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起诉释义: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的终止诉讼的程序性处理决定。不起诉案件包括两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和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的。不起诉的法定情况有:(1)犯罪嫌疑人符合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如已过追诉时效;(2)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3)经过补充侦查,依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 2.
      串案释义:某个案件涉及多个犯罪嫌疑人,查证一个人的犯罪事实时,又连带出另一个,接连成串,这样的案件叫串案。
    • 3.
      交保释义:司法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交付有信用的担保人,保证他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交保释放。
    • 4.
      亲嫌释义:谓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
    • 5.
      传讯释义:(司法机关)传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等与案件有关的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场所接受讯问。
    • 6.
      似是而非释义: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
    • 7.
      侦查释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侦查案情。 立案侦查。
    • 8.
      保证人释义:⒈保证别人的行为符合要求的人。 ⒉刑事诉讼中,保证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取保候审的有关法律规定的人。⒊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与债权人订立协议的人。
    • 9.
      保释释义: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取保获释。
    • 10.
      公诉释义:人民检察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对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自诉”相对。
    • 11.
      关押释义:把罪犯或犯罪嫌疑人关起来,限制行动自由:关押犯人。
    • 12.
      冒亲释义:谓不顾偏爱亲戚的嫌疑。
    • 13.
      凶嫌释义: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
    • 14.
      刑事拘留释义: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暂时限制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简称刑拘。
    • 15.
      别头场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为避免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等关系的嫌疑而另设的考场。
    • 16.
      别头试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别头”、“别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别头及第》:
    • 17.
      别嫌释义:⒈辨别淆杂的事物。 ⒉避嫌疑。
    • 18.
      南士释义:南方之士。《南齐书·沉文季传》:“世祖 谓 文季 曰:‘南士无僕射,多歷年所。’”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南士不知,故註 杜 诗者妄引 顓臾 为 东蒙主,以为 鲁 地。”《宋史·赵昌言陈恕等传论》:“然 赵 好奬拔,而颇树党与,终以取败;陈 典贡举,务黜南士,以避嫌疑,皆非君子所为也。”
    • 19.
      参审释义:⒈参加(对犯罪嫌疑人等的)审讯或审理。 ⒉送交方案、作品等参加审查或审定:参审项目。
    • 20.
      叔援嫂溺释义:谓嫂溺于水,小叔可亲手援救。古礼谓“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破例不避嫌疑。语出《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明 徐渭《雌木兰》第二出:“论男女席不沾……我替爷呵,似叔援嫂溺难辤手。”

嫌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起诉释义: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的终止诉讼的程序性处理决定。不起诉案件包括两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和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的。不起诉的法定情况有:(1)犯罪嫌疑人符合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如已过追诉时效;(2)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3)经过补充侦查,依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 2.
      串案释义:某个案件涉及多个犯罪嫌疑人,查证一个人的犯罪事实时,又连带出另一个,接连成串,这样的案件叫串案。
    • 3.
      交保释义:司法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交付有信用的担保人,保证他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交保释放。
    • 4.
      亲嫌释义:谓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
    • 5.
      传讯释义:(司法机关)传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等与案件有关的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场所接受讯问。
    • 6.
      似是而非释义: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似:像。
    • 7.
      侦查释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侦查案情。 立案侦查。
    • 8.
      保证人释义:⒈保证别人的行为符合要求的人。 ⒉刑事诉讼中,保证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取保候审的有关法律规定的人。⒊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与债权人订立协议的人。
    • 9.
      保释释义: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取保获释。
    • 10.
      公诉释义:人民检察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对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自诉”相对。
    • 11.
      关押释义:把罪犯或犯罪嫌疑人关起来,限制行动自由:关押犯人。
    • 12.
      冒亲释义:谓不顾偏爱亲戚的嫌疑。
    • 13.
      凶嫌释义: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
    • 14.
      刑事拘留释义: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暂时限制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简称刑拘。
    • 15.
      别头场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为避免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等关系的嫌疑而另设的考场。
    • 16.
      别头试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别头”、“别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别头及第》:
    • 17.
      别嫌释义:⒈辨别淆杂的事物。 ⒉避嫌疑。
    • 18.
      南士释义:南方之士。《南齐书·沉文季传》:“世祖 谓 文季 曰:‘南士无僕射,多歷年所。’”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南士不知,故註 杜 诗者妄引 顓臾 为 东蒙主,以为 鲁 地。”《宋史·赵昌言陈恕等传论》:“然 赵 好奬拔,而颇树党与,终以取败;陈 典贡举,务黜南士,以避嫌疑,皆非君子所为也。”
    • 19.
      参审释义:⒈参加(对犯罪嫌疑人等的)审讯或审理。 ⒉送交方案、作品等参加审查或审定:参审项目。
    • 20.
      叔援嫂溺释义:谓嫂溺于水,小叔可亲手援救。古礼谓“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破例不避嫌疑。语出《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明 徐渭《雌木兰》第二出:“论男女席不沾……我替爷呵,似叔援嫂溺难辤手。”

嫌疑造句

1.他的论文虽在国际上得了奖,但有掠人之美的嫌疑

2.看到嫌疑人后,你们相时而动,将其抓捕归案。

3.全校师生同仇敌忾,强烈要求司法机关严惩偷盗学生钱物的嫌疑人。

4.他的论文写得很好,但有掠人之美的嫌疑

5.刑警队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终于把犯罪嫌疑人逮捕归案了。

6.你这个案子,并非沉冤莫白,只是嫌疑人还有许多疑点没有弄清楚。

7.河南摔童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因为是公安人员,受到体制、权力集团的集体庇护,却逍遥法外。

8.犯罪嫌疑人所有的非法财物都将被没收。

9.公安人员正严密监视嫌疑犯的行踪。

10.他已经被这个莫名其妙地把他牵连在内的嫌疑吓昏了。

11.这个犯罪嫌疑人对他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12.犯罪嫌疑人最终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13.我们必须让嫌疑犯吐口。

14.公安人员正在搜查犯罪嫌疑人。

15.不能。法院没判决前,都只能说是犯罪嫌疑人,都只能说涉嫌某某案件,而不会说某某诈骗。

16.公安人员正在讯问犯罪嫌疑人。

17.那个嫌疑犯因无罪而被开释了。

18.这件事李涛的嫌疑最大。

19.侦查员反复推敲,终于找出了嫌疑人谈话中的一些漏洞。

20.从案件发展过程看,我们发现的疑点都中断了线索,可能有人向嫌疑人通风报信了。

嫌疑(xian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嫌疑是什么意思 嫌疑读音 怎么读 嫌疑,拼音是xián yí,嫌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嫌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