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愆阳 愆阳的意思
qiānyáng

愆阳

简体愆阳
繁体愆陽
拼音qiān yáng
注音ㄑㄧㄢ ㄧㄤ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iān,(1) 罪过,过失。【组词】:愆忒。愆尤。罪愆。(2) 耽误。【组词】:愆期。愆滞。(3) 过。【例句】:愆伏(天气冷暖失调,多指大旱或酷暑,有变化无常的意思)。

yáng,(1) 明亮。(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例句】: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图形:⚊(U+268A)。(3) 指“太阳”。【组词】:阳光。阳面。阳历。向阳。夕阳。(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例句】:衡阳(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阳(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5) 温暖。【组词】:阳春。(6) 外露的,明显的。【组词】:阳沟。阳奉阴违。(7) 凸出的。【组词】:阳文图章。(8) 关于活人的。【例句】:阳间(人世间)。阳宅。阳寿。(9) 带正电的。【组词】:阳极。阳电。阳离子。(10) 男性生殖器。【组词】:阳痿。(11) 古同“佯”,假装。(12) 姓。

基本含义

指过失、疏忽或失职的行为。

愆阳的意思

愆阳 [qiān yáng]

1. 亦作“愆旸”。

3. 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

愆阳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愆暘”。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

《左传·昭公四年》:“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愆,过也。谓冬温。”
《逸周书·时训》:“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俯,民多流亡。”
唐 白居易 《祈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 杭 人。”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今愆暘经时,国内荒饉,可致甘泽,以救生灵。”
明 刘基 《次韵石末公闵雨》:“岂意愆阳为沴气,忽过炎夏到秋风。”


国语词典

愆阳 [qiān yáng]

⒈ 阳气过盛。指冬天过度酷热干旱,是天候失常的现象。

《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唐·白居易〈祝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


愆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愆伏释义:谓阴阳失调。 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 舜 之行合於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 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 2.
      愆旸释义:见“愆阳”。
    • 3.
      愆阳释义:亦作“愆暘”。 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左传·昭公四年》:“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杜预 注:“愆,过也。谓冬温。”《逸周书·时训》:“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俯,民多流亡。”唐 白居易《祈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 杭 人。”前蜀 杜光庭《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今愆暘经时,国内荒饉,可致甘泽,以救生灵。”明 刘基《次韵石末公闵雨》:“岂意愆阳为沴气,忽过炎夏到秋风。”
    • 4.
      諐阳释义:阳气过盛。指酷热或亢旱。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唐 张九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六月徂暑,四郊諐阳。”一本作“愆阳”。

愆阳(qiany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愆阳是什么意思 愆阳读音 怎么读 愆阳,拼音是qiān yáng,愆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愆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