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怡 [yí yí]
1. 形容喜悦欢乐的样子。
例融融怡怡。——唐·李朝威《柳毅传》
英[happy;]
怡怡 引证解释
⒈ 和顺貌;安适自得貌。
引《论语·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怡怡,和顺之貌。”
《后汉书·崔駰传》:“六合怡怡,比屋为仁。”
明 归有光 《应制论·王天下有三重》:“上古之时,其民吁吁怡怡,莫不爱其所以生我者,尊其所以长我者,乐其所以与我者,是其礼然也。”
茅盾 《动摇》八:“严冬之象征的店员风潮,已经过去了;人人从紧张、凛冽、苦闷的包围中松回一口气来,怡怡然,融融然,来接受春的启示了。”
⒉ 特指兄弟和睦的样子。
引语本《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愿陛下沛然垂詔,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篤义。”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入门,见叔家两兄一弟,絃诵怡怡,乐之,久居不言归。”
⒊ 喜悦貌。
引《梁书·沉顗传》:“唯以樵採自资,怡怡然不改其乐。”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吾贫口众,智不继资,脱粟藜藿,具无盐醯,人不堪忧,子独怡怡。”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怡怡然自喜,奕奕然自衒者,竖子之雄,非豪杰之士也。”
国语词典
怡怡 [yí yí]
⒈ 和悦、顺从的样子。后亦用以指兄弟的情谊。
引《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
怡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等释义:⒈一级台阶。《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⒉一个等级。《国语·鲁语上》:“自是 晋 聘於 鲁,加於诸侯一等。”唐 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凡涂车芻灵,设熬置铭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职官一》:“正九品,从九品,从品同外官各降一等。”巴金《真话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五十四年过去了,可是今天还有人告诉我:人是应该分为等级的,那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我大概属于挨批的一等吧。”⒊一样;相同。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崇 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
- 2.
嘻嘻释义:⒈欢笑貌;喜悦貌。 《易·家人》:“妇子嘻嘻,终吝。”孔颖达 疏:“嘻嘻,喜笑之貌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復始。”王冰 注:“嘻嘻,悦也。”唐 韩愈《崔评事墓铭》:“朝之言嘻嘻,夕之言怡怡。”⒉象声词。笑声。元 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好着我尽在嘻嘻冷笑中,我劝着他怎不从?”《红楼梦》第二四回:“香菱 嘻嘻的笑道:‘我来找我们姑娘,总找不着。’”骆宾基《罪证》:“真不好意思,老财东嘻嘻--一个烟泡涨到三元了。”⒊象声词。叹气声。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 3.
四节释义:⒈指春、夏、秋、冬四季。《后汉书·杨赐传》:“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顺四节也。”李贤 注:“四节,谓春蒐、夏苗、秋獮、冬狩也。”三国 魏 曹丕《连珠》之二:“盖闻四节异气以成岁,君子殊道以成名。”晋 陆机《塘上行》:“四节逝不处,繁华难久鲜。”⒉指四时的节日。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愿陛下沛然垂詔,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篤义。”《晋书·王濬传》:“濬 今有二孙,年出六十,室如悬磬,餬口 江 滨,四节蒸尝,菜羹不给。”清 吴伟业《萧史青
- 4.
婉容释义:⒈和顺的仪容。《礼记·祭义》:“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唐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无邪佞诈妄之心,彊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明 邵璨《香囊记·起程》:“然此必待母亲出来,婉容苦告则个。”清 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往凤阳序》:“在讼庭则煦煦怡怡,遇交游则婉容卑辞,盖皆以慈惠为质,而张弛之咸宜。”⒉女官名。《宋会要辑稿·后妃四·内职》:“﹝ 大中祥符 ﹞六年,增置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在昭仪之上。”
- 5.
屯夷释义:⒈艰危与平定。《梁书·萧颖达传》:“契阔屯夷,载形心事。”唐 吴筠《览古》诗之一:“乃验经籍道,与世同屯夷。”《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三年》:“世度 闺门之内,和而有礼。虽世有屯夷,家有贫富,百口怡怡,丰俭同之。”⒉偏义词。偏指困厄。《宋书·文帝纪》:“皇运艰弊,数钟屯夷。”
- 6.
融融怡怡释义:同“融融洩洩”。 唐 李朝威《柳毅传》:“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幢节玲瓏,簫韶以随。”唐 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万乘臣其职,四隣视其睦,百姓天其政,故一川之镜,如灵臺之月,如融融怡怡,愉愉熙熙。”
- 7.
逐逐释义:⒈奔忙貌;匆忙貌。唐 胡皓《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稜威方逐逐,谈笑坐怡怡。”宋 范仲淹《送郧乡尉黄通》诗:“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清 戴名世《洪昆霞制义序》:“彼窈窕贞静之女,肯低首敛气,逐逐戚施籧篨之侧乎?”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我因急于来 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⒉急于得利貌。唐 柳宗元《送僧浩初序》:“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中人以下,逐逐利欲,使其不知命分之所至,则猖狂妄行,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