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母 [zhū mǔ]
1. 庶母。
2. 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老妇。
4. 特指伯母、叔母。
诸母 引证解释
⒈ 庶母。
引《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
郑玄 注:“诸母,庶母也。”
孔颖达 疏:“诸母,谓父之诸妾有子者。”
⒉ 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老妇。
引《史记·高祖本纪》:“沛 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⒊ 特指伯母、叔母。
引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诸母背我駡:健犊行破车。”
诸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乞火释义:⒈求取火种。⒉《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曹相国。”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 2.
束緼请火释义: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緼”作“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 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緼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緼,一本作“藴”。亦省作“束緼”、“束藴”。唐 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 临邛 遣妇,寄束緼於 齐 邻;邯郸
- 3.
极驩释义:同“极欢”。《史记·高祖本纪》:“沛 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汉书·田蚡传》:“蚡 卒饮至夜,极驩而去。”
- 4.
漂母释义: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信 飢,饭 信,竟漂数十日。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汉 五年正月,徙 齐王信 为 楚王,都 下邳。信 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遂用为典实。唐 李白《赠新平少年》诗:“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清 孙枝蔚《漂母庙》诗:“既是千金酬一饭,如何漂母至今稀。”柳亚子《玉娇曲为钝根赋》:“君不见 伍相 穷途瀨女逢,王孙漂母各英雄。”
- 5.
祭门释义:⒈庙门。 《穀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闕门。”范宁 注:“祭门,庙门也。闕门,两观也,在祭门之外。”⒉祀门神。《水浒传》第四十回:“我指望拿来祭门,却寻那厮不见。”
- 6.
里妇释义:⒈同里的妇人。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明 高启《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言:“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⒉泛指平民妇女。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及暮将散,忽於曲岸见里妇携幼女,年方十餘岁。”
- 7.
阙门释义:⒈两观之间。亦指高楼大门。《穀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闕门。”汉 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有车轔轔,中止闕门。”清 陈梦雷《西洋贡狮子赋》:“观其雄峙闕门,凛伏彤鑾,乌鳶慴窜,狐兔摧残。”⒉复姓。汉 有 阙门庆忌。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 8.
饿死漂渚释义:指 汉 韩信 未得志时忍飢挨饿事。韩信 为布衣时曾“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信 飢,饭 信,竟漂数十日”。后投 刘邦,拜大将。助 刘邦 灭 项羽 后,封 楚王。后为 吕后 所杀,夷三族。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用以为典。张恭《雌雉啼》诗:“吁嗟乎,鐘室一声雌雉啼,功臣骨肉成醢醯,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勋名赫燿封 三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