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正定 正定的意思
zhèngdìng

正定

简体正定
繁体
拼音zhèng dìng
注音ㄓㄥˋ ㄉㄧ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èng zhēng,(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dìng,(1) 不动的,不变的。【组词】: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定义。定都(dū)。定稿。定数(shù)(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2) 使不变动。【组词】:定案。定罪。决定。确定。(3) 平安,平靖(多指局势)。【组词】:大局已定。(4) 镇静,安稳(多指情绪)。【组词】:心神不定。(5) 确凿,必然的。【组词】:必定。镇定。(6) 预先约妥。【组词】:定计。定情。定货。定做。(7) 姓。

基本含义

确定不移,稳定不变。

正定的意思

正定 [zhèng dìng]

1. 校订改正。端正而坚定。佛教语。梵语“三昧”之意译。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为八正道之一。

正定 引证解释

⒈ 校订改正。

《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为访 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宋 叶适 《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鷄鸣挟书,尽夜分皆忆念上口,数千载未了事皆欲正定,名章伟著皆欲銓品,异闻逸传皆欲论述。”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古人之作,必正定而后出,若 丁敬礼 之服 曹子建。”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馀》:“佥事--文士诗人往往误作签事,今据官书正定。”

⒉ 端正而坚定。

《三国志平话》卷上:“高祖 无正定, 吕后 斩诸侯。”
孙中山 《革命成功始得享国民幸福》:“我们处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操守便要正定。”

⒊ 佛教语。梵语“三昧”之意译。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为八正道之一。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三:“心住一缘,离於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於邪乱,故説为正。”
宋 苏辙 《题李公麟山庄图》诗之三:“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画作正定看,於何是佛性?”


国语词典

正定 [zhèng dìng]

⒈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八支。谓修习禅定。

《杂阿含经·卷一八》:「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缚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正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山释义: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战国时为赵武炅王所灭。
    • 2.
      佛法三昧释义:佛教中的“三昧”是梵语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等。中文意思是“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定,这种状态称为“三昧”。
    • 3.
      八正道释义:佛教谓修习圣道的八种基本法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见《八正道经》。
    • 4.
      卫水释义:古水名。 源出 河北 灵寿县(今 正定县)东北。
    • 5.
      参检释义:参考验证。《汉书·何武传》:“﹝ 何武 ﹞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后汉书·儒林传序》:“熹平 四年,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 6.
      发语释义:⒈说话,开口。 唐 刘知几《史通·浮词》:“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宋 程大昌《演繁露·秘书省书繁露后》:“仲舒 曰:‘鶩非鳬,鳬非鶩,愚以为不可。’又曰:‘以赤统者幘尚赤,诸如此类,亦皆附物著理,无凭虚发语者,然后益自信余所正定不谬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四》:“修羊公,魏 人……后以道闻於上,汉景帝 礼之,使止王邸中。数岁,道不可得,有詔问公何日发语,未几牀上化为白石羊。”⒉犹责怪。《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却説 乔俊 合当穷苦,在 东京
    • 7.
      学门释义:⒈学校之门。《后汉书·儒林传序》:“熹平 四年,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李贤 注引《谢承书》:“碑立太学门外。”宋 欧阳修《吉州学记》:“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謁於学门,将见 吉 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⒉书香门第。《三国志·魏志·李傕郭汜传》“傕 等纵兵杀公卿百官,略宫人入 弘农”裴松之 注引《三辅决录注》:“瑞 字 君荣,扶风 人,世为学门。瑞 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
    • 8.
      得其三昧释义: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 9.
      数四释义:⒈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三国志·吴志·孙晧传》“甘露 元年三月”裴松之 注引 晋 干宝《晋纪》:“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⒉犹言再三再四。多次。《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为访 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一日或数四引见。”唐 李邕《谢敕书及彩绫表》:“生臣存臣,至於数四;宠及问及,弥於再三。”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女生前有手植桃树一株,在家圃中,临卒前数日,自至树抚摩数四,叹曰:‘吾数年心血也。’”
    • 10.
      正刑释义:⒈正常的法度。⒉谓正定刑律。⒊依法执行死刑。
    • 11.
      此中三昧释义: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 12.
      水观释义:⒈近水的楼观。⒉佛教一种入定之术,指坐禅时观遍一切处水而得正定。
    • 13.
      熹平石经释义:东汉 时所刻碑石经书。汉灵帝 熹平 四年根据 蔡邕 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 光和 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 河南省 偃师县 朱家圪壋村。
    • 14.
      监典释义:监督主管。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 元初 ﹞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謁者 刘珍 及博士 良史 诣 东观,各讎校家法,令 伦 监典其事。”
    • 15.
      矩阵正定释义:设M是n阶方阵,如果对任何非零向量z,都有zTMz> 0,其中zT?表示z的转置,就称M正定矩阵。
    • 16.
      矩阵范数释义:一般来讲矩阵范数除了正定性,齐次性和三角不等式之外,还规定其必须满足次相乘性:║XY║≤║X║║Y║。 所以矩阵范数通常也称为相容范数。
    • 17.
      质要释义: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亦泛指券契。《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杜预 注:“质要,券契也。”孔颖达 疏:“由质要者,谓断争财之狱,用券契正定之也。”《后汉书·马融传》:“由质要之故业,率典刑之旧章。”引申为准则。《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拔”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而足下二三其德,彊弱易谋,急则曲躬,缓则放逸,行无定端,言无质要。为壮士者,固若此乎!”
    • 18.
      逆定理释义:将某一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所得的定理就是原定理的逆定理。例如,如果某个数的末位数字是5或0,则这个数一定可以用5除尽,是正定理;它的逆定理是:如果某个数可以用5除尽,则这个数的末位数字一定是5或0。
    • 19.
      镇标释义:清 代由总兵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各省镇标,马兵月餉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清会典事例·兵部五·直隶绿营一》:“康熙 二十七年,裁正定镇总兵官及镇标各官。”
    • 20.
      隆兴寺释义:寺名。 俗称 正定大佛寺。在 河北省 正定县 城内。创建于 隋 开皇 六年(公元586年)。原名 龙藏寺。宋 时重建后改 龙兴寺。清 康熙 年间改今名。寺内 大悲阁 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 宋 开宝 四年(公元971年),为 中国 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 隋 代《龙藏寺碑》是研究 中国 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 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zhengd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正定是什么意思 正定读音 怎么读 正定,拼音是zhèng dìng,正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正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