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求 [kǎo qiú]
1. 探索研求。
考求 引证解释
⒈ 探索研求。
引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每延见三事,省决万机,必咨询旧章,考求古义。”
清 薛福成 《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法 人知 中国 地产之厚,考求商路,殆閲十年。”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兹为便利起见,述其大略,俾平日於 欧 美 政治无暇考求之閲者,对於此三术语,先有一种概念,此亦译者一义务也。”
国语词典
考求 [kǎo qiú]
⒈ 探索、研究。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例如:「细心考求,务得其实。」
考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串同释义:犹串通。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今有 周锡能 反骨偏心,串同妖人回朝,内应谋反。”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到则生事张皇,緹骑四出,串同都总 熊佩兰,凡各团之稍可温饱者,择肥而噬其通匪,严事考求。”
- 2.
当国释义:⒈执政;主持国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崔明 来奔。庆封 当国。”杜预 注:“当国,秉政。”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寿梦传》:“夫适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宋 杨万里《诚斋诗话》:“介甫 当国,喜言农田水利。”郑观应《盛世危言·游历》:“莫如选择王公大臣子弟,通古今,识大体,年少而未当国者,派往各国考求利弊,探访情形。”⒉本国。《列子·汤问》:“其国名曰 终北 ……当国之中有山,山名 壶领。”
- 3.
征考释义: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 4.
徵考释义: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 5.
考刺释义:考查,考求。
- 6.
考征释义:考求。
- 7.
考徵释义:考求。 明 方孝孺《茹荼斋记》:“游行四方,考徵生民之利害,揣度风俗之盛衰,综覈古今治乱之由。”
- 8.
考求释义:探索;探求:考求真谛。
- 9.
课学释义:考求学问。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然自 卿 渊 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雄 向 已后,颇引书以助文。”唐 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稍长,能自课学,明《左氏春秋》。”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以离经辨志为始事,以知类通达为大成,课学之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