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 [mó yá]
1. 亦作“摩厓”。
3. 山崖。多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诗文、佛像等。
摩崖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摩厓”。山崖。多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诗文、佛像等。
引《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 )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 西洛 龙门。”
清 冯云鹏 《金石索·石索五》:“北齐王 子椿徂来山 摩崖,在 泰安县 徂来山 映佛巖。”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我陆续曾收得 汉 石画像一箧,初拟全印,不问完或残,使其如图目,分类为:一、摩厓;二、阙,门;三、石室,堂;四、残杂。”
国语词典
摩崖 [mó yá]
⒈ 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经文、佛像、诗赋等。因崖壁凹凸不平,所刻文字无法整齐统一,反而形成雄伟豪放的独特风格。由于崖壁粗糙,经年暴露于外,受风雨侵蚀,所以今所见的摩崖书笔致多圆劲浑厚而少方峻,如〈汉石门颂〉、〈唐舜庙碑〉便是。
摩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刊山释义:砍伐山上树木;摩崖刻石。
- 2.
摩厓释义:见“摩崖”。
- 3.
摩崖释义: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摩崖石刻。
- 4.
摩崖石刻释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 5.
炳灵寺石窟释义:中国 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 甘肃省 永靖县 西南35公里的 小积石山 中。炳灵为藏语译音,是“十万佛”之意。现存主要窟龛集中在 下寺沟 西岸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 佛爷台、洞沟、上寺 等处,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画。较完整的窟龛共有195个。遗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躯,壁画900余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书或刻石纪年铭文6处。第169窟中的“西秦 建弘 元年”造像题铭,是目前全国石窟中最早的题记。据文献和洞窟发愿文记载,开窟始于 西秦,北魏、北周、隋、唐 诸代续有建造。宋、西
- 6.
瘗鹤铭释义:著名的摩崖刻石。华阳真逸 撰,上皇山樵 书。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但均无确据。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焦山 崖石上。曾崩落 长江 中。乾隆 二十二年移置 焦山 定慧寺。铭文正字大书左行,前人评价很高。宋 苏舜钦《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诗:“山阴 不见换鹅经,京口 今存《瘞鹤铭》……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清 赵翼《再题焦山寺》诗:“十年来往空相望,今日纔寻《瘞鹤铭》。”郭沫若《创造十年》八:“连《瘗鹤铭》的所在我都是模糊印象了。”亦省作“瘞鹤”、“瘞铭”。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 7.
郙阁颂释义:汉 摩崖名。
- 8.
香雪海释义:⒈江苏省 吴县 邓尉山 多梅,花时,满山盈谷,香气四溢,势若雪海。清 康熙 时 江苏 巡抚 宋荦 题“香雪海”三字摩崖,遂为 邓尉 别名。名著 吴下。清 曹寅《西城看梅吴氏园》诗:“老我曾经 香雪海,五年今见 广陵 春。”⒉泛指梅花盛开的梅林。柯灵《<香雪海>序一》:“村里漫山遍野的梅林,满树含苞,不久梅花盛开,那将是一片真正的香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