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 [wū zéi]
1. 乌贼科(十腕目)的十腕海洋头足类软体动物,身体椭圆形而扁平,口的边缘有十只带吸盘的腕足,体内有墨囊,用以放出黑色液体掩护逃跑。介壳已退化为骨质内壳,可入药。
英[cuttlefish; inkfish;]
乌贼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乌鰂”。鱼名。身体椭圆而扁平。体内有囊状物能分泌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时放出,以掩护逃避。通称墨鱼。
引《初学记》卷三十引 汉 沉怀远 《南越志》:“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
宋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鰂鱼,《本草》从鱼,从则。世俗见其能吐黑沫,且‘则’‘贼’之音通,遂呼为乌贼。”
明 杨慎 《乌贼鱼赞》:“鱼有乌贼,絶脰八足……吸波噀墨,迷射水慝。”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墨鱼》:“墨鱼,一名算袋鱼,一名乌鰂,一名海鰾鮹。”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 徐伯荪 的家属去。”
国语词典
乌贼 [wū zéi]
⒈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类。外形可分为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有大眼一对,并有十腕列生于口的边缘,上有吸盘,其中两条捕食用的触腕特别长。身体椭圆形而扁平,背上有浓淡不均的黑斑,体内有石灰质内壳,及墨囊各一,能喷出墨汁御敌。可藉背端的三角鳍或位于头部的漏斗状水管所产生的喷力,急速移动。喜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
乌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乌贼契释义:旧时相传行诈之人用墨鱼腹囊中黑液书写的文契。 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上》:“乌贼契,江 东人取乌贼墨书契以紿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自消,唯空纸耳。”参见“乌鰂墨”。参阅 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乌贼》。
- 2.
乌鲗墨释义:乌贼鱼分泌的液汁,其黑如墨,以之书写,逾年自消,故以喻不足为据。宋 薛季宣《从孙元式假定本韩文》诗:“脱落间亡乌鰂墨,蠧残寧免白鱼辞。”张令仪《读<霍小玉传>》诗:“密誓俄成乌鰂墨,新欢又占凤凰楼。”参阅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
- 3.
乌鱼蛋释义:作为食品的乌贼的缠卵腺(一对椭圆形的腺体,在卵巢的腹面,能分泌黏液,使卵结成块状),可以做羹。
- 4.
乌鲗释义:同“乌贼”。
- 5.
吸盘释义:⒈某些动物用来把身体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的器官,形状像圆盘,中间凹。乌贼、水蛭等都有这种器官。⒉某些藤本植物卷须顶端起吸附作用的器官。⒊起重装卸作业中利用电磁吸力或真空吸力吸取物件的盘状装置。
- 6.
墨囊释义:乌贼类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的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的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混浊,借以逃脱。
- 7.
墨斗鱼释义:乌贼的俗称。
- 8.
墨鱼释义:乌贼的俗称。
- 9.
头足类释义:软体动物的一类,在头部四周长着许多足,多数的壳长在体内,生活在海中。 如乌贼、章鱼、鹦鹉螺等。
- 10.
头足释义:⒈头和脚。 比喻根据。⒉软体动物头足纲如章鱼、乌贼、鹦鹉螺等环生头部四周的腕。
- 11.
枪乌贼释义:软体动物,外形略像乌贼而稍长,体苍白色,有淡褐色的斑点,尾端呈菱形,触角短,有吸盘。生活在海洋里。通称鱿鱼。
- 12.
河伯度事小吏释义:乌贼的别名。
- 13.
海狮释义:哺乳动物,四肢呈鳍状,尾短,身上的毛很粗。 雄兽颈部有长毛,略像狮子。生活在海洋中,吃鱼、乌贼、贝类等。
- 14.
海豚释义:哺乳动物,身体纺锤形,长达2米多,鼻孔长在头顶上,喙细长,前肢呈鳍状,背鳍三角形。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生活在海洋中,吃鱼、乌贼、虾等。
- 15.
渔汛释义:指在某一水域,某种或某些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高度集中,适于捕捞的时期。中国沿海有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四大鱼汛。
- 16.
漫游生物释义:生活在海洋或河流中,活动范围比较广的动物,如鲸、乌贼等。
- 17.
甘盘校尉释义:乌贼的别名。
- 18.
章举释义:即章鱼。 唐 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章举马甲柱,鬭以怪自呈。”朱熹 注:“有八脚,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鱼。”唐 刘恂《岭表录异》:“章举形如乌贼,闽 越 间多采鲜者,煠如水母,以薑醋食之。”王闿运《到广州与妇书》:“邦人市海鲜,别为厨馆,则有鯊鱼之翅,海蛇之皮,章举、马甲。”参见“章鱼”。
- 19.
紫石英圆释义:处方:乌贼鱼骨、山蓣、甘草,各一两半;天门冬、紫石英,各三两;紫葳、辛夷仁、熟乾地黄、卷柏、禹馀粮、肉桂、石斛、川芎、牡蒙,各二两;茱萸、人参、续断、当归、川乌、牡丹皮、桑寄生、细辛、厚朴、乾姜、牛膝,各一两一分;柏子仁(微炒、别研)一两半。
- 20.
缆鱼释义:鱼名。即乌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