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式 [fà shì]
1. 头发梳理成的样式。
英[hairstyle;]
发式 引证解释
⒈ 理发的式样。
引端木蕻良 《三月夜曲》:“她笑一笑,在整理发式。”
发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发释义:南朝 宋 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宋书·五行志一》:“宋文帝 元嘉 六年,民间妇人结髮者,三分髮,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
- 2.
三角髻释义:挽有三个发髻的发式。《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年可二十餘……头作三角髻,餘髮散垂至腰。”唐 李白《上元夫人》诗:“嵯峨三角髻,餘髮散垂腰。”
- 3.
三髻丫释义: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 4.
不走落释义:宋 代宫妃的一种发式。
- 5.
丛髻释义:妇女发式。
- 6.
两丱释义:一种幼童发式。 发髻向上分开,如两角。亦借指童年。唐 李商隐《安平公诗》:“其弟 炳章 犹两丱,瑶林琼树含奇花。”
- 7.
两角丱释义:犹两丱。古代儿童的发式。
- 8.
两髦释义:古代一种儿童发式,发分垂两边至眉,谓之“两髦”。
- 9.
丱角释义:⒈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唐 孟郊《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唐 康骈《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清 赵翼《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茅盾《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⒉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唐 方干《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宋 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
- 10.
丱髦释义:童年的发式。 宋 叶适《谢景思集序》:“谢公 尚童子,脱丱髦,游太学,俊笔涌出。”
- 11.
乌蛮髻释义:古 乌蛮 族人的发式。
- 12.
凤鬓释义:古代妇女发式,属于高髻的一类。
- 13.
半翻髻释义:唐 代的女子发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
- 14.
卷发释义:⒈头发的天然卷曲或模仿这种卷曲做成的发式。 ⒉使毛发卷曲。
- 15.
双蟠髻释义:古代中国妇女发式之一,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
- 16.
反绾式释义: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 17.
发丫释义:少女发式。
- 18.
发型释义:发式。
- 19.
呙堕髻释义:即倭堕髻。古代一种发式。
- 20.
咼堕髻释义:即倭堕髻。 古代一种发式。唐 白居易《寄微之》诗:“何处琵琶絃似语?谁家咼堕髻如云?”参见“倭3堕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