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弃 [miè qì]
1. 见“蔑弃”。
蔑弃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蔑弃”。轻视,鄙弃。见“蔑弃”。
引《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包藏祸心,蔑弃顾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今不知何时何人作俑,六科都给事,俱随班骏奔于太庙中矣,此皆蔑弃旧规遗制之极。”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
国语词典
蔑弃 [miè qì]
⒈ 蔑视废弃。
引晋·范宁〈王弼何晏论〉:「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
蔑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和民释义:⒈使民和顺安定。《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⒉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 黎苗 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⒊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龢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 2.
声利场释义:争名逐利的场所。宋 陆游《夜宴即席作》诗:“痴人走死声利场,我独感此惜流光。”金 蔡松年《七月还祈》诗:“暂去声利场,乐佚犹无穷。”明 李东阳《送李士常》诗之五:“圣人重名教,始自室与堂,吾侕尚蔑弃,况彼声利场。”
- 3.
慕效释义:亦作“慕効”。羡慕仿效;仰慕仿效。《宋书·五行志一》:“幸臣 阮佃夫 势倾朝廷,室宇豪利……时人多慕效。”《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道玄 数从 秦王 世民 征伐,死时年十九。世民 深惜之,谓人曰:‘道玄 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陈,心慕効之,以至於此。’”清 严允肇《<今世说>序》:“晋 人尚清谈,一时名流慕效,相与蔑弃礼教。”
- 4.
昏弃释义:蔑弃,弃绝。昏,通“泯”。
- 5.
蔑弃释义:⒈亦作“蔑弃”。轻视,鄙弃。《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包藏祸心,蔑弃顾命。”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今不知何时何人作俑,六科都给事,俱随班骏奔于太庙中矣,此皆蔑弃旧规遗制之极。”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⒉见“蔑弃”。
- 6.
鞭尸释义:⒈见“鞭尸”。⒉亦作“鞭尸”。《史记·伍子胥列传》:“及 吴 兵入 郢,伍子胥 求 昭王。既不得,乃掘 楚平王 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唐 元稹《楚歌》之三:“岂料奔 吴 士,鞭尸 郢 市门。”清 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而《季布传》亦言:‘此 伍子胥 所以鞭 平王 之墓也,’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使后代之人,蔑弃人伦,讐对枯骨。”参见“鞭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