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手 [bài shǒu]
1.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例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郭沫若《雷电颂》
英[kowtow; worship on bended knees;]
拜手 引证解释
⒈ 亦称“拜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
引《书·太甲中》:“伊尹 拜手稽首。”
孔 传:“拜手,首至手。”
《汉书·郊祀志下》:“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
唐 王维 《送陆员外》诗:“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
唐 李白 《比干碑》:“天宝 十祀,余尉於 卫,拜首祠堂,魄感精动。”
一本作“拜手”。 宋 道诚 《释氏要览·礼数》:“拜首,谓以头至手,即(《周礼》)第三空首拜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拜稽首》:“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拜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休享释义:美善的供物。《书·洛诰》:“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孔 传:“周公 摄政七年,致太平,以黑黍酒二器,明洁致敬,告 文 武 以美享。”
- 2.
党言释义:直言;善言。《逸周书·祭公》:“王拜手稽首党言。”《隶释·汉张平子碑》:“爰登侍中,则党言允谐;出相 河间,则黎民时雝。”章炳麟《訄书·相宅》:“非常之原,黎民惧之,而新圣作者遂焉。余识党言,量其步武先后,至 伊犂 止,自 武昌 始。”
- 3.
吉拜释义:古礼九拜之一。 先拜手而后稽颡。《礼记·杂记下》:“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参见“九拜”。
- 4.
复子明辟释义:谓还政或让位。《书·洛诰》:“周公 拜手稽首曰:‘朕復子明辟。’”孔 传:“言我復还明君之政於子,子 成王,年二十成人,故必归政而退老。”《后汉书·桓帝纪》:“远览復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及今令辰,皇帝称制。”唐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今圣躬不康,神器无主,陛下宜復子明辟,以顺亿兆神祇之心。”亦省作“復子”。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首尾交侵,华夷俱骋,而冲人数岁,復子方赊,德未感于黎蒸,威不加于将师。”
- 5.
抆血释义:擦拭血泪。表示极其哀痛。常用于旧时讣文中。列名的亲属有抆血、拭泪之别,以示亲疏。抆血较拭泪为重。《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李善 注引《广雅》:“抆,拭也。”前蜀 杜光庭《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刳心抆血,拜手祈天。”《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元年》:“士民尝胆抆血,共守孤城。”
- 6.
拜首释义:见“拜手”。
- 7.
旅拜释义:谓同行拜手礼。
- 8.
辑瑞释义:《书·舜典》:“辑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羣牧,班瑞于羣后。 ”后遂以“辑瑞”指会见属下的典礼。宋 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公既荷宠章,乃修覲礼,辑瑞有光于文陛,建牙復命于名藩。”明 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大狩纪》:“是以 尧 巡 丹水,舜 覲 南后,考其政教之跡,类帝怀神,辑瑞覲牧,礼问百年,归格艺祖,至为明备。”明 吕天成《齐东绝倒》第一出:“当今 唐帝 禪位,虞帝 摄居,四凶既除,三苗 已格,卿云烂以呈祥,元首歌而拜手,兹当巡狩之后,正为辑瑞之时。”
- 9.
阉茂释义:地支中戌的别称,用以纪年。 《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戌,岁名曰阉茂。”唐 贾曾《饯张尚书赴朔方序》:“阉茂次年,仲夏贞闰,拜手 东洛,驰軺北闕。”清 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则鳃理于 邵阳 魏君 默深,告成于 道光 六年柔兆阉茂之仲冬也。”
- 10.
随肩释义:⒈《礼记·曲礼上》:“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郑玄 注:“肩随者,与之并行差退。”后用“随肩”表示追随左右,形影不离。南朝 梁 萧统《七契》:“陶嘉月而结交游,藉芳辰而宴朋友。望 宜春 以随肩,入 长杨 以携手。”唐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恩荣同拜手,出入最随肩。”清 唐孙华《挽磐庵弟》诗:“出入每随肩,连柎暎蕚棣。”⒉客套话。犹言附骥尾、忝陪末列。清 恽敬《文昌宫碑阴录》:“敬 以愚瞀随肩州县下吏,无以仰辅朝廷之制作。”⒊朋友;故交。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