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 [yùn cáo]
1. 谓由水路运粮。
3. 运漕官员的省称。
运漕 引证解释
⒈ 谓由水路运粮。
引《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 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灌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六部》:“工部谓之冬官,掌工役程式,及天下屯田、文武官职田、京都衢关苑囿、山泽草木、畋猎渔捕、运漕碾磑之事。”
清 魏源 《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海商运漕而北,载豆而南,两次得价,且由部发帑收买。”
⒉ 运漕官员的省称。
引《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先前有一个小女,嫁在运漕 贾 家。”
国语词典
运漕 [yùn cáo]
⒈ 由水道运粮。
引《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运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个儿钱释义:清 制,兑领南方八省漕米时,给付各仓经纪或仓役的钱。《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五年奏准,通州 石坝,额设经纪一百名,接运八省漕粮,交米一石,例给箇儿钱二十二文。”《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二十四年諭,大通桥 车户承运漕粮,所领脚价,向应扣出津贴各仓箇儿钱,以为桥坝公用。”
- 2.
改兑释义:改变的兑运法。明 宣德 年间所行兑运法规定:江南 粮户运粮到 瓜洲、淮安、河南 粮户到 小滩,山东 粮户到 济宁 等仓交兑。施行后官军既多勒索,粮户仍须自运。成化 七年 应天 巡抚 滕昭 命令运军到 江南 水次兑运;十年,原交 淮、徐、临、德 四仓支运漕粮,也改在水次交兑,称为“改兑”。又称长运。
- 3.
漕卒释义:运漕粮的士兵。
- 4.
漕河释义:古代运漕粮的河道。
- 5.
漕舟释义:运漕粮的船。
- 6.
濡须释义:⒈水名。今称 运漕河。源出 安徽省 巢湖,东流至今 芜湖市 裕溪口 入 长江。古代当 江 淮 间交通要道,魏 晋 南北朝 时,这里是兵争要地。⒉堡坞名。东汉 末年 孙权 于 濡须口 筑以备 曹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八年正月,曹公 攻 濡须,权 与相拒月餘。”南朝 梁元帝《玄览赋》:“顾 濡须 之故巘,每当食而忘饭。”王闿运《哀江南赋》:“濡须 不守,夏口 空防。”参见“濡须坞”。
- 7.
箇儿钱释义:清 制,兑领南方八省漕米时,给付各仓经纪或仓役的钱。 《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五年奏准,通州 石坝,额设经纪一百名,接运八省漕粮,交米一石,例给箇儿钱二十二文。”《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二十四年諭,大通桥 车户承运漕粮,所领脚价,向应扣出津贴各仓箇儿钱,以为桥坝公用。”
- 8.
羡余银释义:凡各帮漕船兑运漕粮,照例支给运丁羡余银。
- 9.
衢关释义:犹关市。 宋 吴自牧《梦粱录·六部》:“工部谓之冬官,掌工役程式,及天下屯田、文武官职田、京都衢关苑圃、山泽草木、畋猎渔捕、运漕碾磑之事。”
- 10.
设处释义:安排;处置。明 唐顺之《凤阳等处灾伤疏》:“嘉靖 三十三年,又復截留 扬州 等府起运漕粮数万以賑 淮 北,是时 江 淮 之民实赖存活。今当兵戈扰攘,灾伤异常,尤宜比例设处。”《儒林外史》第三回:“看看上京会试,盘费、衣服都是 金有餘 替他设处。”《天雨花》第二三回:“开门七件难设处,甘旨供来不称心。”
- 11.
转般法释义:宋 代漕运方式之一。 起源于 唐。开元 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 于古 汴河 口筑 河阴仓,使 江淮 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经 黄河、渭水 至 长安,为转般法之始。宋 因 汴河 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开封)粮食等物资供应,自 开宝 五年(公元972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 泗、楚、真、扬 四州(州治今 安徽 泗县、江苏 淮安、仪征、扬州 等地)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实行后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嘉祐 后,官船数量减少,雇人运输的须要长
- 12.
运丁释义:指搬运漕粮的人。
- 13.
运役释义:指运漕劳役。
- 14.
运漕释义:⒈谓由水路运粮。⒉运漕官员的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