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哲 [xián zhé]
1. 贤明的人。
例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西游记》
英[good sense;]
贤哲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贤喆”。
⒉ 贤明睿智。
引《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
《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虽然 陈亲家 贤哲,诚恐后来翻悔,反添不美。”
⒊ 贤明睿智的人。
引汉 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
唐 杜牧 《题魏文贞》诗:“蟪蛄寧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古贤喆之不偶兮,亦遭世之常然。”
周作人 《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
国语词典
贤哲 [xián zhé]
⒈ 德智兼备,术德兼修的人。
引《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致平端自亲贤哲,稔乱无非近佞臣。」
《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身离恶俗,门墙又见儒修;客到名邦,晋接不逢贤哲。」
贤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众哲释义:众多的贤哲之士。
- 2.
侑祠释义:配享,以后死的功臣、贤哲附祭于祖庙。
- 3.
侑飨释义:配享,以后死的贤哲附祭于 孔 庙。 《清史稿·礼志三》:“﹝ 道光 ﹞十六年,詔祀 孔子 不得与 佛 老 同庙。是后復以 宋 臣 文天祥、宋 儒 谢良佐 侑饗云。咸丰 初,增先贤 公明仪,宋 臣 李纲、韩琦 侑饗。”
- 4.
典要释义:⒈经常不变的准则、标准。《易·繫辞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韩康伯 注:“不可立定準也。”孔颖达 疏:“上下所易皆不同,是不可为典常要会也。”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对》:“然臣所以上愚对,皆以指病陈术为典要。”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説,不可恃为典要。”周作人《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这倒是很简易的办法。”⒉可靠的根据。清 袁枚《随园随笔·文人
- 5.
前哲释义:亦作“前喆”。前代的贤哲。《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力。”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唐 李德裕《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清 钱谦益《刑科给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 三原,粤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 6.
杓哇寺释义:“杓哇贤哲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 7.
祖袭释义:效法,因袭。《魏书·礼志四》:“去圣久远,典仪殊缺,时移俗易,物随事变,虽经贤哲,祖袭无改。”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下:“檀 谢 七君,并祖袭 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明 杨慎《丹铅总录·琐语》:“苏老泉 诗:‘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白乐天 诗有‘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之句,老泉 未必祖袭,盖偶同耳。”《光明日报》11:“笔者推测 何瓦琴 读史至此……为 虞翻 的其人其言大为感动,便祖袭其意,将‘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无恨’,很自然地翻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上联了。”
- 8.
良哲释义:犹贤哲。
- 9.
衆哲释义:众多的贤哲之士。 晋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明明众哲,同济天网。”
- 10.
贤哲释义:⒈有才德,有智慧:贤哲之士。 ⒉指有才德、有智慧的人。
- 11.
赵五娘释义:民间传说 汉 时 赵五娘 丈夫 蔡伯喈 赴京赶考,她挑起家庭重担,任劳任怨。后公婆双亡,恰值荒年,她又卖发葬亲,全贞尽孝;千里迢迢,赴京寻夫。南宋 时,有人据此写成剧本《赵贞女》,明 高明 改作《琵琶记》。长期以来,赵五娘 已成为勤劳、善良、贤惠、孝顺的妇女的典型。《醒世姻缘传》引起:“父母在堂,那儿子必定多在外,少在裡,委曲体贴,全要一个孝顺媳妇支持。赵五娘 説的好:‘怕污了他的名儿,左右与他相回护。’岂不是有了贤妻,方可父母俱存得住?”清 陈皋谟《笑倒·画公婆的手段》:“娘子贤哲,可胜 赵五娘。”清
- 12.
进侑释义:进祀配享,以已故的功臣贤哲附祭于祖庙。
- 13.
邦哲释义:国家的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