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党 [huì dǎng]
1. 清末对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一些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
会党 引证解释
⒈ 清 末对以反 清 复 明 为宗旨的一些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回目:“论善士微言议賑捐,见招帖书生谈会党。”
周恩来 《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辛亥革命时, 孙中山 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
国语词典
会党 [huì dǎng]
⒈ 清末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地下秘密组织。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论善士微言议赈捐,见招帖书生谈会党。」
会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流社会释义:旧谓社会中居于低级地位的阶层。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三讲:“当时 明朝 的遗老……便知道那些有知识阶级的靠不住,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所以,要在下流社会中藏起来,便去结合那些会党。”胡适《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三:“今日市上最风行的每页插图的节本小说多种,专为小孩子和下流社会做的,俗名‘画书’。”
- 2.
多党制释义: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由三个或更多政党互相竞争执政的制度。 因为政党多,力量分散,一个政党往往难以单独执政,而以一个政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共同执政。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实行这种制度。法国的政党主要有社会党、保卫共和联盟、共和党等。
- 3.
影子内阁释义:也叫预备内阁、在野内阁。资产阶级在野党为同执政党争夺执政地位,在其议会党团内部按照内阁的组织凑成的准备上台执政的班子。起始于英国。
- 4.
撒哈拉姓释义:撒拉哈,亦称萨拉赫,古波斯语Sarahdim的译音,出自古伊拉克地名,即今伊拉克撒拉哈丁省,亦即著名的复兴社会党魁首萨达姆·侯赛因的故乡。
- 5.
梃击释义:⒈持棍棒殴击。也泛指以暴力攻击。《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则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并之家。”⒉指晚 明 三案之一的梃击案。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张差 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 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执后供系 郑贵妃(神宗 宠妃)手下太监 庞保、刘成 引进。时人怀疑 郑贵妃 欲谋杀太子。神宗 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为罪,杀 张差 于市,并毙 庞、刘 于内庭了案。史称“梃击”案。清 陈睿思《阅三朝要典》诗:“‘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
- 6.
洪帮释义:也作红帮。也叫洪门。清初由明代遗民组织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会党组织。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黄河流域和西南、西北边疆一带。曾参加过反抗清代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海外华侨中的洪帮,后建立致公党等组织。
- 7.
票布释义:犹传单。 辛亥革命前夕,秘密会党用以联络、发展、团结同志的一种标识。
- 8.
第二半国际释义:即“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也称“维也纳国际”。1921年2月由考茨基领导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英国独立工党等十三个国家的“中派”社会党在维也纳成立。由于它自称站在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之间,是“中派”,故又被称为第二半国际。它同黄色国际一起分裂工人阶级队伍。1923年与黄色国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 9.
豫言释义:⒈预先推论。《汉书·谷永传》:“臣 永 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宋 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本置要官,事有当否,使之豫言;人有邪正,使之先辨。”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之 广西 会党,其成败虽不可知,要之,继此而起者,必视 广西 会党为尤胜,可豫言也。”⒉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鲁迅《准风月谈·诗和豫言》:“豫言总是诗,而诗人大半是豫言家。然而豫言不过诗而已,诗却往往比豫言还灵。”
- 10.
锄刈释义:锄割。 引申为铲除、消灭。《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併之家。”参见“锄艾”。
- 11.
飘布释义:旧时秘密会党发给其成员的布质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