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天 [zhú tiān]
1. 照耀天空。
3. 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
烛天 引证解释
⒈ 照耀天空。
引晋 葛洪 《神仙传·孙博》:“於是 博 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
宋 范成大 《鄂州南楼》诗:“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元 张宪 《黄金台》诗:“黄金臺,高且坚……黄金万斤光烛天。”
冰心 《再寄小读者》八:“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
⒉ 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
引明 张四维 《双烈记·忠陷》:“秦老丞相 势焰烛天,炙手可热……必当顺其意旨,不可违逆。”
烛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九川释义:九州的大河。《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 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国语·周语下》:“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一说指九条河川。北周 庾信《燕射歌辞·羽调曲》:“涤九川而赋税,乘 三危 而纳锡。”清 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叙》:“九川行地,溯学海而波澄;三台烛天,指文星而度正。”
- 2.
海浦释义:海湾,海滨。《文选·张衡<西京赋>》:“光炎烛天庭,嚣声震海浦。”薛综 注:“海浦,四瀆之口。”南朝 宋 颜延之《侍游曲阿后湖》诗:“金练照海浦,笳鼓震溟洲。”《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护儿 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復留应接诸军。”
- 3.
火殃释义:古代指预兆火灾的天象。 《晋书·艺术传·戴洋》:“昨夜火殃,非国福。”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开元 二年,卫州 五月,频有火灾。其时人尽皆见物大如瓮,赤如灯笼,所指之处,寻而火起,百姓咸谓之‘火殃’。”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星变杂记》:“嘉靖 壬戌六月二十四日,有流星大如月,陨於西北,其声殷殷如雷,其光烛天,或曰火殃。”
- 4.
火节释义:即火把节。明 江盈科《雪涛谈丛·滇中火节》:“滇省 风俗,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各家俱束苇为藁,高七八尺,凡两树置门首,遇夜炳燎,其光烛天。是日各家俱用生肉,切为膾,调以醯蒜,不加烹飪,名曰喫生,总称曰火节。”明 杨慎《伊兰赋》:“开以景风之俶辰兮,贯乎星回之火节。”参见“火把节”。
- 5.
炀竈释义:《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 近 雍疸、弥子瑕。 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復涂侦 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説则可,无説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煬,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煬於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君曰:‘善。’”谓在灶前向火,则蔽其光。后因以“煬灶”喻佞幸专权,蒙蔽国君。明 陈汝元《金莲记·廷谳》:“怕依丛煬灶出廷间,难免诛夷。”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一
- 6.
烛天释义:⒈照耀天空。 晋 葛洪《神仙传·孙博》:“於是 博 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宋 范成大《鄂州南楼》诗:“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元 张宪《黄金台》诗:“黄金臺,高且坚……黄金万斤光烛天。”冰心《再寄小读者》八:“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⒉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明 张四维《双烈记·忠陷》:“秦老丞相 势焰烛天,炙手可热……必当顺其意旨,不可违逆。”
- 7.
甓社珠释义:相传 宋 孙觉 在 甓社湖 边夜坐,忽窗明如昼,循湖求之,见一大珠,其光烛天。当年 孙觉 登第。宋 张表臣《呈以道舍人》诗:“他年但饱 扬州 米,今日寧论 甓社 珠。”元 张翥《高沙失守哭知府李齐公平》诗:“广陵 琼树春仍在,甓社 珠光夜不明。”亦省作“甓珠”。明 李景福《夕发》诗:“纷纷湖上客,几见 甓 珠圆。”参见“甓社湖”。
- 8.
试花释义:谓花初放。 宋 周邦彦《瑞龙吟》词:“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宋 范成大《两木》诗:“去年小试花,瓏瓏犯冰寒。”清 陈莱孝《种棉曲》:“海南 人家家种棉,交秋试花花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