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舞 [èr wǔ]
1. 指文、武二舞。本为周·文王、武王之乐制,后代帝王亦多沿用。
二舞 引证解释
⒈ 指文、武二舞。本为 周 文王、武王 之乐制,后代帝王亦多沿用。
引《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十一月丙子,冬至,始用二舞。”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
胡三省 注:“二舞,文、武二舞。”
二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体释义:⒈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清 毛奇龄《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⒉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⒊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唐 刘知几《史通·二体》:“然则 班(班固)、荀(
- 2.
二舞释义:指文、武二舞。本为 周 文王、武王 之乐制,后代帝王亦多沿用。《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十一月丙子,冬至,始用二舞。”《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二舞,文、武二舞。”
- 3.
五夏释义: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嘆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五夏,《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
- 4.
傩礼释义: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清 昭槤《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儺礼之意,谓之《喜起舞》。”欧阳予倩《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节:“行傩礼时,要选五百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穿上红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 5.
大豫舞释义:晋 雅舞名。 晋 泰始 九年,荀勗 校太乐、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勗 主掌乐事,使 郭夏、宋识 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张华 为其作乐章。咸宁 元年用为庙乐。
- 6.
房内释义:⒈室内。《汉书·郊祀志下》:“夏,有芝生 甘泉殿 房内中。”晋 王嘉《拾遗记·吴》:“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⒉道家的房中术。三国 魏 曹植《辨道论》:“左慈 善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参见“房中术”。⒊乐曲名。《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帝龙潜时,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託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⒋妻子。《四游记·华光在萧家庄投胎》:“房内有孕怀胎,二十个月
- 7.
昭德释义:⒈明德;美德。 《国语·郑语》:“唯 荆 实有昭德,若 周 衰,其必兴矣。”汉 刘向《说苑·善说》:“天有昭德,宝鼎自至。”⒉宣扬美德。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序:“鏤山岳,雕篆素,昭德垂勋,可谓多矣。”《清史稿·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传》:“抑有请者,垂謨昭德,莫先於史。”⒊汉 代雅舞名。汉 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见《汉书·礼乐志》。又 五代 后晋 天福 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晋昭德成功舞歌》引《唐
- 8.
獧捷释义:灵巧敏捷。清 昭槤《啸亭杂录·顾总河》:“﹝ 顾琮 ﹞所统 河 上卒,教以兵法技艺,皆獧捷英俊少年。”清 昭槤《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凡大燕享,选侍卫之獧捷者十人,咸一品朝服,舞於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