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车 [shēng chē]
1. 登车,上车。缆车。
升车 引证解释
⒈ 登车,上车。
引《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珮之声;升车,则有鸞和之音。”
《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汉书·成帝纪赞》:“成帝 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宋 方凤 《物异考·虫异》:“吴 诸葛恪 将朝,犬啣衣止之,如此者再,乃令人逐犬,遂升车入朝。是日被害。”
⒉ 缆车。
引清 薛福成 《白雷登海口避暑记》:“岸高也,则有升车以省紆绕;波平也,则有小舟以恣荡漾。”
升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升魄释义:⒈升起的月亮。⒉谓人死将葬之际,举柩升车上,行祖祭礼,以祈死者魂魄升天。
- 2.
启譬释义:开导晓谕。《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王敬则 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 啟譬令出,引令升车。”
- 3.
和应释义:⒈指车铃之声相应。《大戴礼记·保傅》:“升车则闻和鸞之声……在衡为鸞,在軾为和,马动而鸞鸣,鸞鸣而和应。”王聘珍 解诂:“和、鸞,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者。”参见“和鸞”。⒉和气感应。《宋史·乐志十二》:“嘉荐报本,於以祈年。诚格和应,神娭福延。”⒊犹应和。相呼应。《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郝懿行 义疏引 三国 魏 孙炎 云:“和应大鼓也。”
- 4.
啓譬释义:开导晓谕。《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王敬则 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 啟譬令出,引令升车。”
- 5.
复于左毂释义:语本《礼记·杂记上》:“诸侯行而死於馆,则其復如於其国;如於道,则升其乘车之左轂,以其绥復……大夫士死於道,则升其乘车之左轂,以其绥復。 ”孔颖达 疏:“如,若也;道,路也。谓若诸侯在道路死,则復魄与本国异也。乘车,其所自乘之车也。其復魄,则俱升其所乘车左边轂上而復魄也。此车以南面为正,则左在东也,升车左轂,象在家升屋东荣也。”后因以“復于左轂”谓大官死于旅途。
- 6.
少妻释义:⒈妾。《后汉书·董卓传》:“卓 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 不从,遂行。”清 赵翼《陔馀丛考·如夫人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妾又谓之少妻。”⒉年轻的妻子。刘亚舟《男婚女嫁》第三七章:“一天夜晚,孀寡 林 家,正然是老妇哭儿子,少妻想丈夫,许大马棒 属下的一股匪徒闯进来。”
- 7.
红泪释义:⒈晋 王嘉《拾遗记·魏》:“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霑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 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唐 白居易《离别难》诗:“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霑巾。”宋 晏几道《点绛唇》词:“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清 纳兰性德《河传》词:“微雨花间昼閒,无言暗将红泪弹。”⒉犹血泪。唐 章孝标《织绫词》:“去年蚕恶綾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清 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
- 8.
褰帷释义:⒈亦作“褰幃”。 撩起帷幔。⒉《后汉书·贾琮传》:“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后因以“褰帷”为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