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 [máo shī]
1. 相传为西汉初毛亨、毛苌开创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属古文学派。汉代流传于民间,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后三家诗亡佚,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毛诗》现已成为《诗经》的代称。
毛诗 引证解释
⒈ 即今本《诗经》。相传为 汉 初学者 毛亨 和 毛萇 所传。据称其学出于 孔子 弟子 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称。 《毛诗》在 西汉 未立学官,属经古文学派。 东汉 时著名学者 郑众、贾逵、马融、郑玄 等皆治《毛诗》。 郑玄 作《毛诗传笺》。 魏 晋 以后,今文 齐、鲁、韩 三家《诗》渐散亡或无传者,唯《毛诗》独盛。至 唐 孔颖达 定《五经正义》,于《诗》取 毛 传与 郑 笺,乃更为后世所宗尚。至 宋,始有人怀疑出于 子夏 说为伪托。 清 儒治《毛诗》者颇多,以 陈奂 《诗毛氏传疏》为精确详备。
国语词典
毛诗 [máo shī]
⒈ 今本《诗经》,为毛亨传。《诗经》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独存毛诗,流传至今。
引《幼学琼林·卷四·文事类》:「二毛曾注诗经,故曰毛诗。」
近诗经
毛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百释义:《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 2.
三英释义:⒈古代皮衣上的饰物。《诗·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朱熹 集传:“三英,裘饰。未详其制。” 马瑞辰 通释:“《初学记》卷二十六引 郭璞 ,《毛诗拾遗》:‘英,谓古者以素丝英饰裘,即上素丝五紽也。’《田间诗学》引 范氏 説,谓五紽、五緎、五总,即此《诗》三英是也。古者衣以章身,即以表德。传云‘三英,三德’者,盖谓以象三德耳。” 明 何景明 《七述》诗:“灿三英以外饰,诚五紽之可羞。”⒉三位英才。 南朝 梁 任昉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共贯沿五胜,独道迈三英。”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
- 3.
中国人民释义: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1”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 “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训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
- 4.
乐诗释义:可以入乐的诗。古代与徒诗对言。《史记·佞幸列传》:“延年 善歌,为变新声,而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诗歌弦之。”宋 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二》:“然后知《南》、《雅》、《颂》之为乐诗,而诸《国》之为徒诗也。”章炳麟《文学说例》:“半乐诗,乐诗、史诗混合者也。”参阅 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诗入乐说》。
- 5.
养日释义:指夏至。白昼最长,故称。养,通“ 羕 ”。《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养日。养,长也。” 孔广森 补注:“﹝ 黄尚书 曰﹞此即《月令》所谓日长至也。”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周南·汉广》“江之永矣”:“《夏小正》‘时有养日’、‘时有养夜’,养亦羕也。”
- 6.
凤食释义:三国 吴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凤皇于飞》:“﹝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后用“凤食”美称竹实。
- 7.
十经释义:⒈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⒉指五经五纬,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称为 颜子。”
- 8.
发题释义:⒈阐发题意。 《隋书·经籍志一》:“《毛诗发题序义》一卷,梁武帝 撰。”《北史·元善传》:“因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 妥 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 多不能对,二人由是有隙。”⒉指阐发题意之文。宋 洪迈《容斋四笔·文书误一字》:“三年,以侍讲讲《毛诗》,作发题,引 孔子 於《论语》中説《诗》处云:‘不学《诗》,无以言。’”
- 9.
唐风释义:⒈《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参阅《毛诗正义·唐谱》注。⒉唐尧的遗风。⒊具唐人风格的诗。
- 10.
四家诗释义:“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详“四诗”。
- 11.
娱慰释义:娱乐安慰。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晋水》:“至有淫朋密友、羈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宋书·竟陵王诞传》:“臣一遇之感,感此何忘,庶希偕老,永相娱慰。”《魏书·儒林传·徐遵明》:“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
- 12.
宣昭释义:宣扬;显扬。《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中》:“宣昭犹言明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伯父若肆大惠,復二 文 之业,弛 周 室之忧,徼 文 武 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唐 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诗:“圣贤相遇少,功德今宣昭。”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经义之设,本以扬搉大义,剔发微言,或且推广事理,以宣昭实用。”
- 13.
宫商释义:⒈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毛诗序》“声成文”汉 郑玄 笺:“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我情与君,亦犹形影宫商之不离也。”《老残游记》第十回:“你们所弹的皆是一人之曲,如两人同弹此曲,则彼此宫商皆合而为一。”⒉泛指音乐、乐曲。《韩诗外传》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孟浩然 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清 龚自珍《秋夜听俞秋圃弹琵琶赋诗书诸老辈赠诗册子尾》诗:“曲终却是琵琶声,一代宫商创生面。”⒊泛指音律。《敦煌曲子词·内家娇
- 14.
对越释义:⒈犹对扬。答谢颂扬。《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 文 之 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对越在天’与‘骏奔走在庙’相对为文。‘对越’犹对扬,言对扬 文 武 在天之神也……扬、越一声之转。”汉 班固《典引》:“亦犹於穆猗那,翕纯皦绎,以崇严祖考,殷荐宗配帝,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宋 苏辙《论明堂神位状》:“今者皇帝陛下对越天命,逾年即位。”⒉指帝王祭祀天地神灵。晋 刘琨《劝进表》:“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宋史·礼志二》:“当愁惨之际,行对越
- 15.
小序释义:⒈指《毛诗》中冠于各篇之首解释主题的简短序言。 ⒉作者或他人在单篇诗文或集前的序言。
- 16.
山菜释义:⒈野菜。三国 吴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言采其薇”:“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前蜀 贯休《桐江闲居》诗:“村童顽似铁,山菜硬如莎。”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市井携山菜,房廊盖木皮。”⒉茈胡苗。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茈胡》:“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
- 17.
开成石经释义: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 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坊 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 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 西安 碑林。
- 18.
异义释义:⒈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⒉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⒊指不同的意见,异议。宋 苏轼《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异议”。⒋道理不同。汉 班固《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
- 19.
懒妇释义:⒈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蟋蟀﹞幽州人谓之趣织……里语曰‘趋织鸣,懒妇惊’是也。”后因以“懒妇”为蟋蟀的别名。⒉嬾婦:蟋蟀的别名。⒊兽名。
- 20.
故训释义:⒈古训。先代留下的法则。《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义是力”汉 郑玄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南朝 梁武帝《谥始兴王憺册》:“方轨往贤,稽择故训;鸿名美义,允臻其极。”⒉训诂。《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宋 洪迈《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毛诗》者出於 河间 人 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 小毛公。”清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説文》,多宗 许 郑,少谈 杜 马。”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