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论辨 论辨的意思
lùnbiàn

论辨

简体论辨
繁体論辨
拼音lùn biàn
注音ㄌㄨㄣˋ ㄅㄧ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ùn lún,(1) 古同“伦”,条理。(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 古同“抡”,挑选。

biàn,(1) 分别,分析,明察。【组词】: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基本含义

(1).谓考定才能品德。《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郑玄 注:“论,谓考其德行道艺;辨,谓考问得其定也。”
(2).议论辩驳。辨,通“ 辩 ”。《后汉书·荀悦传》:“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元史·巎巎传》:“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九:“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辨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
(3).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 辩 ”。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辨类者,盖原於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詔后世。”

论辨的意思

论辨 [lùn biàn]

1. 谓考定才能品德。

2. 议论辩驳。辨,通“辩”。

4. 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

论辨 引证解释

⒈ 谓考定才能品德。

《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郑玄 注:“论,谓考其德行道艺;辨,谓考问得其定也。”

⒉ 议论辩驳。辨,通“辩”。

《后汉书·荀悦传》:“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元史·巎巎传》:“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九:“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辨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

⒊ 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辨类者,盖原於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詔后世。”


国语词典

论辨 [lùn biàn]

⒈ 评量、辨析。

《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⒉ 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证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论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吏人释义:⒈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閈閎,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唐 韩愈《柳巷》诗:“吏人休报事,公作送春诗。”《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阎都督 ﹞分付吏人,观其所作,可来报知。”⒉泛指当官的人。唐 岑参《送李郎尉武康》诗:“山色低官舍,湖光映吏人。”姚华《论文后编》:“以视吏人言事,与学者论辨之作,务趋简捷,取便成功者,事既不同,势亦弗敌。”⒊官吏与庶民。《后汉书·袁安传》:“除 阴平 长、任城 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
    • 2.
      背本释义:背弃根本。《左传·哀公七年》:“吴 将亡矣,弃天而背本。”《吕氏春秋·上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末俗背本,由来久矣。”金 王若虚《议论辨惑》:“若名教之理而书生不知,则谁復知之?且 厚(郑厚)独非书生耶?何其背本之甚也。”明 张居正《乞宥言官疏》:“彼之背本反噬,忍为不义,固自忘其父母。”
    • 3.
      讲辨释义:讲议论辨。
    • 4.
      论藏释义:佛教三藏之一。 指佛以自问答的方式论辨法相为经,佛弟子及诸菩萨又据此解释经义、论辨法相的有关著作。梵名阿毘达磨藏,义译为“论藏”。《新华文摘》1982年第6期:“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参见“三藏”。
    • 5.
      论行释义:论辨人之行为。
    • 6.
      辨论释义:⒈把对人进行考查后所作的鉴定加以认真分析。《礼记·王制》:“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论。”郑玄 注:“辨其论,官其材,观其所长。”孔颖达 疏:“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以王,王必以乐正所论之状授与司马,司马得此所论之状乃更论辨之,观其材能高下,知其堪任何官。”宋 欧阳修《国学试策》之一:“已詔公卿之流,博选贤良之士;而又申《周官》辨论之法,以考於贤能。”⒉辨析论说。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德操 曰”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明 沉
    • 7.
      造见释义:拜访会见。汉 刘向《说苑·尊贤》:“齐桓公 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八》:“某造见亦然,每一遇则亹亹论辨,留连不能已。”《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此 吴国 长公子,慕吾弟英雄,特来造见,弟不可辞。”
    • 8.
      鹅湖释义:亦作“鵞湖”。 山名。亦为书院名。江西省 铅山县 北 荷湖山,有湖,多生荷。晋 末有 龚氏 者,畜鹅于此,因名 鹅湖山。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吕祖谦、陆九渊 兄弟讲学 鹅湖寺,后人立为四贤堂。淳祐 中赐额“文宗书院”,明 正德 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唐 张演《社日村居》诗:“鹅湖山 下稻粱肥,豚穽鸡栖对掩扉。”《宋史·儒林传四·陆九渊》:“九渊 尝与 朱熹 会 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清 查慎行《淳如招游莲花洞》诗之四:“指点 鵞湖 榛莽路,讲堂片席待重开。”参阅《嘉庆一统志·广信府·鹅湖山

论辨(lunbi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论辨是什么意思 论辨读音 怎么读 论辨,拼音是lùn biàn,论辨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论辨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