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则 [diǎn zé]
1. 典章法则。
英[rule;]
典则 引证解释
⒈ 典章法则;准则。
引《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貽厥子孙。”
孔 传:“典,谓经籍;则,法。”
《南齐书·东昏侯纪赞》:“乃隳典则,乃弃彝伦,玩习兵火,终用焚身。”
唐 杜甫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政用疏通合典则,戚联豪贵躭文儒。”
清 纳兰性德 《自鸣钟赋》:“洵足媲铜仪玉簫,垂为典则而难改。”
⒉ 特指诗文等的法则、章法。
引《隋书·经籍志一》:“俭 又别撰《七志》……文义浅近,未为典则。”
《隶续·米巫祭酒张普题字》 宋 洪适 释:“此碑字画放纵欹斜,略无典则,乃羣小所书。”
陈衍 《元诗纪事·赵孟頫》:“《清容居士集》:松雪翁 诗法高踵 魏 晋,为律诗则专守 唐 法,故虽造次训答,必守典则。”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
典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理释义:⒈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明 胡居仁《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⒉一个道理。南朝 梁 刘孝标《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宋 真德秀《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⒊
- 2.
二尺四寸释义:汉 代一般著作大都写在一尺左右长的竹简上,而儒家经典则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书写,因用以指儒家经典。
- 3.
前典释义:⒈前代的典则。《后汉书·郎顗传》:“今陛下圣德中兴,宜遵前典,惟节惟约,天下幸甚。”《宋书·礼志四》:“ 魏明帝 有爱女曰 淑涉 ,三月而夭,帝痛之甚,追封諡为 平原懿公主 。葬於南陵,立庙京师。无前典,非礼也。”⒉前代的典籍。《晋书·苻坚载记下》:“ 高辛 有 熊泉 之役, 唐尧 有 丹水 之师,此皆著之前典,昭之后王。” 宋 范仲淹 《礼义为器赋》:“前典可稽,格言斯启。”
- 4.
天常释义:天的常道。常指封建的纲常伦理。《左传·文公十八年》:“顓頊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汉 蔡琰《悲愤诗》之一:“汉 季失权柄,董卓 乱天常。”《明史·程启充传》:“启充 言:‘灾及内寝,良由徇情之礼有戾天常,僭逼之名深乖典则。’”
- 5.
容则释义:犹容典,礼容之典则。
- 6.
牛腹书释义:借指伪造的文字材料。 典出《史记·封禅书》:“齐 人 少翁 以鬼神方见上……居岁餘,其方益衰,神不至。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越缦堂读书记·艺术》引 明 赵崡《石墨镌华》:“《论吴天发碑》,谓直是牛腹书。三代彝器,其文非不奇古,然皆尔雅典则,何曾为牛鬼蛇神?”
- 7.
玉度释义:⒈典则;法度。⒉娴雅优美的仪态、风度。
- 8.
训典释义:⒈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孔 传:“其不循教道之常,则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⒉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教之防利。”杜预 注:“训典,先王之书。”杨伯峻 注:“《楚语上》‘教之训典,使知族类’,又下‘又有左史 倚相 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晋语八》‘缉训典’,训典盖典章制度之书。”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树训典以示民极,审褒贬以彰劝沮。”南朝 梁 沉约《内典序》:“且中外羣圣,咸载训典,虽教有
- 9.
训则释义:犹典则;典范。
- 10.
谟烈释义:谋略与功业。明 归有光《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自昔帝王立极垂统,为后世计,如 禹 有典则,汤 有风衍,文 武 有謨烈,其子孙能敬承之。”《清史稿·世祖纪》:“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 太祖、太宗 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
- 11.
贻则释义:语出《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貽厥子孙。”后因以“貽则”指为后世留下典则。
- 12.
达典释义:共同遵行的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