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诸 [yú zhū]
1. 安置。《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何休注:“于诸,置也,齐人语也。”一说“诸”语中助词,见刘淇《助字辨略》卷一。
于诸 引证解释
⒈ 安置。一说“诸”语中助词,见 刘淇 《助字辨略》卷一。
引《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 死而 舍 立, 陈乞 使人迎 阳生 于诸其家。”
何休 注:“于诸,置也, 齐 人语也。”
于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谛释义:七谛指七种真实之理。即:爱味谛,又作味谛、爱实,乃集谛之理,指于诸有漏法能生爱心,实为生死流转之因。
- 2.
不常释义:⒈不固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 传:“天之祸福惟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汉 张衡《西京赋》:“不常厥土,盘庚 作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於声,或方於貌,或拟於心,或譬於事。”⒉异常;反常。《晏子春秋·谏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诸侯。”吴则虞 集释引 苏舆 云:“言作不常之服,以为笑于诸侯。”元 元怀《拊掌录》:“画人物不常,鸟或四足,兽或两翼,人或儒冠而僧衣。”⒊不平凡;卓越。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四:“夜梦一女,年
- 3.
乡饮酒礼释义:亦称“乡饮酒”。周 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 疏引 汉 郑玄《三礼目录》:“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於其君,以宾礼待之,与之饮酒。於五礼属嘉礼。”唐 韩愈《张君墓志铭》:“﹝ 张署 ﹞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清 冯桂芬《杜年丈七十寿序》:“有 三代 之制,歷 汉 迄今莫之或废者,乡饮酒礼其一也。今制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於府厅
- 4.
于诸释义:安置。《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 死而 舍 立,陈乞 使人迎 阳生 于诸其家。”何休 注:“于诸,置也,齐 人语也。”一说“诸”语中助词,见 刘淇《助字辨略》卷一。
- 5.
传食释义: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 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懽心,竞致奇膳。”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 楚 朝 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 清 焦循《孟子正义》。
- 6.
伯氏释义:⒈长兄。《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高亨 注:“伯氏,大哥。”唐 韩愈《复志赋》:“常岁行之未復兮,从伯氏以南迁。”⒉长子。《国语·晋语一》:“伯氏不出,奚齐 在庙,子盍图乎!”韦昭 注:“伯氏为 申生。伯氏,犹言长子也。”⒊伯父。《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 独无有,何也?’……叔父 唐叔,成王 之母弟也。”杨伯峻 注:“周王 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
- 7.
作牧释义:⒈畜牧,放牧。 ⒉周代,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为州长,得专征伐于诸侯,谓“作牧”。⒊泛指担任州郡地方长官。
- 8.
列士释义:⒈即元士。古称天子之上士。别于诸侯之士。一说,古时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统称。《春秋·哀公十一年》:“王及列士皆有馈餎。”《国语·鲁语下》:“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清 方苞《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盖古者自公卿至於列士,职以诗献。”⒉有名望的人。《管子·君臣下》:“布法出宪,而贤人列士尽归功能於上矣。”《荀子·大略》:“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⒊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二:“要离 古列士,伯鸞 清高,可令相近。”鲁迅《<朝花夕拾>后记》:“汉 朝人……多
- 9.
告朔释义:⒈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郑司农 云:‘……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诸侯。”《大戴礼记·用兵》:“夏桀、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诸侯。”⒉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杜预 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⒊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明 阎尔梅《
- 10.
声名狼藉释义:《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后用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狼藉(jí):乱七八糟。
- 11.
备酒浆释义:古代谓纳女于诸侯为夫人。 参见“备百姓”。
- 12.
奸命释义:亦作“姦命”。违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 之战,晋 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 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杜预 注:“掌此三事而不脩,为奸军令。”陆德明 释文:“奸,音干。”《新唐书·史孝章传》:“宪诚 得 魏,迁士曹参军。孝章 见父(宪诚)数奸命,内非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元 时亦输粟以供 上都,其后兼之海运,然当羣众姦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絶,惟有束手就困耳。”
- 13.
如理问记释义:如理问记佛教术语,瑜伽八十八卷十六页云:复次由五种相,于诸行中,如理问记。
- 14.
定风波释义:⒈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六十二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⒉曲牌名。用于诸宫调及南曲。
- 15.
庶吉士释义:明、清 官名。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 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 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 代重翰林,天顺 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 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 16.
开劫度人释义:道教谓 元始天尊 每至天地初开,授诸仙以秘道,称开劫度人。诸仙依次相授,最后授于世人。《隋书·经籍志四》:“道经者,云有 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説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 天尊 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 穷桑 之野,授以祕道,谓之开劫度人。”亦省称“开劫”。《隋书·经籍志四》:“天尊 之开劫也,乃命 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辩析之。自 天真 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 天尊 经歷年载,始一开劫,受法之人
- 17.
弃信释义:失信;违背信义。《左传·成公六年》:“説 欲袭 卫 …… 伯宗 曰:‘不可。卫 唯信 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史记·刺客列传》:“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宋 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贼虽蚁聚,而弃信残酷,驱胁远来,下莫顺听。”
- 18.
我痴释义:佛学术语,为四根本烦恼之一,痴是无明的意思,于诸事理迷闇为性。
- 19.
损益门释义:佛教术语,瑜伽九卷四页云: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 20.
日御释义:⒈古代掌记天象历数之官。《左传·桓公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杨伯峻 注:“天子之日官定历以颁于诸侯,诸侯之日御奉之以授百官。”唐 张说《和张监观赦》:“日御临双闕,天街儼百神。”⒉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名 羲和。御,通“驭”。《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汉 王逸 注:“羲和,日御也。”南朝 宋 颜延之《赤槿颂》:“日御北至,夏德南宣。”南朝 梁 沉约《梁甫吟》:“龙驾有驰策,日御不停阴。”⒊指太阳。隋 江总《芳林园天渊池铭》:“晓川漾碧,如日御之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