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诈 [guǐ zhà]
1. 欺诈。
例那双诡诈的小眼,很明显地显出畏缩的,哀怨的眼色。——何家槐《暧昧》
英[crafty;]
诡诈 引证解释
⒈ 狡诈;欺诈。
引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彭祖 巧佞,足恭心刻,好法律,常以诡诈求相二千石语言微短。”
宋 陈亮 《酌古论三·诸葛孔明上》:“去诡诈而示之以大义,置术略而临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为矣。”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太宰 伯嚭,年约四十岁,是个诡诈贪佞、顺君之过的大臣。”
国语词典
诡诈 [guǐ zhà]
⒈ 狡猾奸诈。
引《北史·卷七九·王世充传》:「世充卷发豺声,沉猜多诡诈。」
《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诡诈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奸诈释义:虚伪诡诈。
- 2.
狡猾释义: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 3.
狡诈释义:狡猾奸诈:阴险狡诈。 为人狡诈。
- 4.
诡计释义:狡诈的计谋、花招:诡计多端。
诡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伪客释义:行为诡诈的食客。
- 2.
僻诡释义:邪僻诡诈。
- 3.
凶诡释义:凶顽诡诈。
- 4.
刁滑奸诈释义:刁钻、油滑、奸邪、诡诈。极其阴险狡猾。
- 5.
利巧释义:贪婪诡诈。 语出《礼记·表记》:“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慙,贼而蔽。”三国 魏 嵇康《太师箴》:“利巧愈竞,繁礼屡陈。”《晋书·刑法志》:“利巧之怀日滋,耻畏之情转寡。”
- 6.
口不对心释义: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 7.
多故释义:⒈多变乱,多患难。⒉多诡诈。
- 8.
奇衺释义:亦作“奇邪”。诡诈,邪伪不正。《周礼·天官·宫正》:“去其淫怠与其奇衺之民。”郑玄 注:“奇衺,譎觚非常。”《史记·梁孝王世家》:“公孙诡 多奇邪计。”唐 柳宗元《时令论下》:“是故圣人为大经……必言其中正,而去其奇衺。”章炳麟《程师》:“世无作述者,则师説千年无所进,虽有变復,非矫乱则奇衺也。”
- 9.
奸伪释义:⒈亦作“姧偽”。亦作“奸偽”。亦作“姧为”。⒉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 10.
奸僞释义: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汉 桓宽《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汉 王充《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
- 11.
奸媚释义:诡诈谄媚。
- 12.
奸弊释义:亦作“奸弊”。亦作“奸敝”。诡诈舞弊;欺诈蒙骗。
- 13.
奸桀释义:⒈奸恶的魁首。⒉指诡诈而有才智。
- 14.
奸猾释义:诡诈狡猾。也作奸滑。
- 15.
奸诈释义:虚伪诡诈。
- 16.
奸谲释义:亦作“奸譎”。诡诈。
- 17.
幸诡释义:侥幸和诡诈。
- 18.
心口不一释义: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 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 19.
怪诞诡奇释义:怪诞:荒唐,离奇;诡奇:诡诈,奇异。形容荒唐离奇的事物。
- 20.
机伪释义:机变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