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服 [guī fú]
1. 归顺。
例一致赞同归服。
英[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
归服 引证解释
⒈ 归顺。
引《后汉书·西域传序》:“於是远国 蒙奇、兜勒 皆来归服,遣使贡献。”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 移书二郡,望风归服。”
邹鲁 《海军反正》:“其餘 闽 籍将领,因与 述庆 为同乡,且多 林 姓,亦一致赞同归服。”
⒉ 推崇信服。
引《北齐书·赵彦深传》:“性聪敏,善书计,安闲乐道,不杂交游,为雅论所归服。”
国语词典
归服 [guī fú]
⒈ 归顺、服从。
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过了七十个日头,有苗归服。」
归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亲服释义:亲附,归服。
- 2.
向化释义:⒈归服。⒉归化;顺服。
- 3.
向心释义:犹归心。谓内心归服。
- 4.
咸服释义:指让它人心服的方法,用内心的想法及动机使对方用心来感受.从而化解对方的敌意,以至于归服.
- 5.
圣德释义:亦作“圣惪”。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昌意 娶 蜀山氏 女,曰 昌僕,生 高阳,高阳 有圣惪焉。”《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唐 杜甫《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明 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 周公 姓 姬 名 旦,是 周文王 少子,有圣德,辅其兄 武王 伐 商,定了 周 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
- 6.
导德齐礼释义: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 7.
帅服释义:相率而归服。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 伐 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国语·齐语》:“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北史·泉仚传》:“先是 东梁州 刺史 刘孟良 在职贪婪,人多背叛。仲遵 以廉简处之,羣蛮帅服。”《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
- 8.
归化释义:⒈归服而受其教化。⒉旧时指甲国人民加入乙国国籍,归顺,服从。
- 9.
归复释义:⒈回归;回还。《汉书·刘向传》:“骨肉归復於土,命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復,必迷途矣。”⒉归服。《三国志·吴志·孙登传》:“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復,近者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年》:“己厖歷 今为可汗,尚寓 安西,俟其归復牙帐,当加册命。”
- 10.
归志释义:⒈返回的念头。《左传·襄公九年》:“师老而劳,且有归志。”《孟子·公孙丑下》:“夫出 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⒉犹归服。《孔丛子·论书》:“苟由其道致其仁,则远方归志而致其敬焉。”南朝 齐 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况廼服义徒拥,归志莫从。”
- 11.
归明释义:⒈谓归服圣明之主。⒉宋代称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到宋朝廷补官为“归明”。
- 12.
怀仁释义:⒈心怀仁德。⒉归服于仁德。
- 13.
怀化释义:归服向化。
- 14.
怀柔天下释义:使天下归服。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
- 15.
思咎释义:反省过失。《旧唐书·太宗纪下》:“﹝ 贞观 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 泰山,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减膳。”《宋史·苏轼传》:“﹝ 神宗 ﹞手扎移 軾 汝州,有曰:‘苏軾 黜居思咎,閲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比来闻朝士得谴斥削者,皆小帽青衣。虽曰贬损思咎之意,恐未妥。”
- 16.
新服释义:⒈新近归服。《左传·襄公四年》:“魏絳 曰:‘诸侯新服,陈 新来和,将观於我。’”⒉新的衣服。《新唐书·东夷传·高丽》:“羣臣请更服,帝曰:‘士皆敝衣,吾可新服耶?’”
- 17.
款服释义:⒈归服;诚心归附。⒉服罪。也作款伏。
- 18.
璇极释义:亦作“璿极”。指天子之位或皇室。南朝 梁 江淹《为建平王庆少帝登祚章》:“肇嗣天震,云飞璿极,戎夏 归服,民灵以戴。”《宋书·东平王子嗣传》:“故 东平冲王 休倩 託荄璿极,岐嶷夙表,降年弗永,遗胤莫传。”
- 19.
砥属释义:平定归服。
- 20.
陶猗术释义:指经商。明 李东阳《退庵处士赵公墓志铭》:“甫弱冠輒共任家政,远涉湖海,为 陶 猗 术。既负艺识,儕类归服,家日裕。”清 昭槤《啸亭续录·王功伟》:“自以为善 陶 猗 之术,屡开市店,貲财为人紿尽,而先生自以为倍获,人前津津道之,其志终不衰也。”参见“陶猗”、“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