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 [nèi rè]
1. 谓内心忧煎焦灼。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
内热 引证解释
⒈ 谓内心忧煎焦灼。
引《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成玄英 疏:“诸梁 晨朝受詔,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唐 李贺 《长歌续短歌》:“秦王 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罗惇曧 《文学源流》:“老 言无为,而 庄 言内热,无为则纯归自利,内热则冷於救人。”
⒉ 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
引《左传·昭公元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愿餉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红楼梦》第八四回:“妞儿 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
国语词典
内热 [nèi rè]
⒈ 病名。中医指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升。
⒉ 内心忧虑而感到烦燥闷热。
引《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每闻羽书告急之声,心灼内热,四体惊悚。」
唐·李贺〈长歌续短歌〉:「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内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热释义:⒈内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元 郝经《野菊》诗:“我欲摘以杯,饮之濯中热。”⒉犹热中。明 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于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於世味有所不能,是无难耳。”⒊内心激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今见大哥不能自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 2.
内火释义:⒈内热。⒉指世俗人炽热的欲望。⒊禁止野烧;禁火。⒋指心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
- 3.
变扭释义:性格外冷内热,或是指闹矛盾。
- 4.
吐舌释义:⒈伸出舌头。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汉书·丙吉传》:“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吐舌》:“吐长收缓名吐舌,皆是心经有热成,面红烦渴溺赤涩,泻心导赤服即寧。”⒉惊奇貌;惊恐貌。唐 韩愈《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上:“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清 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孽报》:“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
- 5.
咽喉上火释义:上火是中医的理论,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中医讲气欲、化火,会伤阴,阴虚则会出现有内热的情况,因此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 6.
夕冰释义: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后以“夕冰”喻因重任在身而心焦如焚。
- 7.
张单释义:⒈张毅、单豹 二人的并称。《庄子·达生》:“鲁 有 单豹 者,严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虎杀而食之;有 张毅 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 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 养其外而病攻其内。”《南史·王彧传》:“贵高有危殆之惧,卑贱有沟壑之忧。张 单 双灾,木雁两失。”⒉灶神名。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名 隗,状如美女。又姓 张 名 单,字 子郭,夫人字 卿忌,有六女皆名 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筭,筭一百日
- 8.
沈结释义:⒈指内热引起的胸中烦闷。⒉郁结。
- 9.
清热释义:中医指用药物清除内热:清热解毒。清热化痰。
- 10.
烦懑释义:⒈亦作“烦满”。 中医谓内热郁结之症。⒉泛指烦闷愁恼。
- 11.
肝火大释义: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一般我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 12.
蒸蒸发热释义:指内热持续地向外蒸发。
- 13.
解热释义:消除内热。
- 14.
边条园参释义: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 15.
雪蛆释义:虫名。 大如指,生 阴山 北及 峨嵋山 北,味美,治内热。又名冰蛆、雪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