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 [duō gǎn]
1. 谓易伤感;多感触。
3. 犹多谢。
多感 引证解释
⒈ 谓易伤感;多感触。
引唐 徐魁 《闲游赋》:“伤孤雁之失伴,怀哀鵠之离羣;何物类之多感,□□逸而心广。”
唐 杜牧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诗:“闻君亦多感,何处依阑干?”
宋 陆游 《浪迹》诗:“山川惨淡秋多感,灯火青荧夜少眠。”
元 郝经 《癸酉闰六月十三日夜病中闻笛》诗:“怨曲人多感,离肠恨易生。”
⒉ 犹多谢。
引《水浒传》第四一回:“自从刺配 江州,经过之时,多感 晁头领 并众豪杰苦苦相留。”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多感,多感!一样的同窗,也该记念着我的冷静。”
多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单眼释义:许多无脊椎动物 的视觉器。昆虫的单眼,构造已较完善,通常有很多感光细胞,周围有色素,表面仅具一两个凸形的角 膜。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不能分辨颜色。
- 2.
君侯释义:⒈秦 汉 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 《战国策·秦策五》:“少庶子 甘罗 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此君侯指 吕不韦,不韦 封 文信侯,为 秦 相。《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⒉汉 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三国 魏 曹丕《与锺大理书》:“近日 南阳 宗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宋 姜夔《鹧鸪天》词:“曾共君侯歷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多感君侯惓惓垂问,某有心事,今不敢隐。”按,清 赵
- 3.
塞曲释义:边远地区的乐曲。唐 杜甫《夜闻觱篥》诗:“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嚮,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 4.
多感释义:⒈谓易伤感;多感触。 ⒉犹多谢。
- 5.
己亥杂诗释义: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 6.
恍如隔世释义:仿佛隔了一世。多感慨因人事变迁很大而感到一切都陌生了。恍:仿佛。世:古指三十年为一世。
- 7.
感慨万千释义: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
- 8.
感慨良多释义:对某种事物或者情况,有好多感觉、感受。
- 9.
感触万千释义:指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
- 10.
憀慄释义:⒈凄怆。汉 应瑒《正情赋》:“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伤悲。”宋 苏轼《宿望湖楼再和》:“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元 袁易《杭州道中书怀》诗之一:“远行憀慄意,对此不能无。”⒉犹凛冽。寒气袭人貌。宋 欧阳修《与王懿恪公书》:“岁晚憀慄,惟以时为国自重。”清 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一唱三叹,凄人心脾,读之者但觉秋风憀慄,中人肌肤。”
- 11.
拟行路难释义:乐府组诗名。南朝宋鲍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 12.
暮齿释义:指晚年。 南朝 宋 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诗:“壮龄缓前期,頽年迫暮齿。”唐 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清 唐孙华《戊寅除夕》诗之二:“冬温几日气如春,暮齿惊逢改岁频。”
- 13.
浮世释义: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唐 许浑《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丁玲《母亲》二:“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 14.
眼饱释义:形容看得多感到满足。
- 15.
融融泄泄释义:⒈形容和乐舒畅。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 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清 钱谦益《范太公八十序》:“匡床坐谈,石鼎联句,融融洩洩。”亦作“融融泄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 纯哥 的家庭,融融泄泄,安闲恬静的生涯虽说不得,隐隐的森严规律的气象,点缀些花草的闲情雅意,也留我许多感想。”郑振铎《海燕》:“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聂绀弩《怀<柚子>》:“纵使这样的场合,也不一定永久融融泄泄,和气一团。”⒉见“融融洩洩”。
- 16.
陈子昂释义:(659—700)唐代诗人。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曾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敢于直陈时弊,有政治抱负。在诗歌方面,反对六朝淫靡的诗风,倡导诗歌内容的革新。写有很多感慨时事,现实性很强的诗,对于唐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陈伯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