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苛 [yán kē]
1. 严厉苛刻。
严苛 引证解释
⒈ 严厉苛刻。
引《晋书·卫瓘传》:“弱冠为 魏 尚书郎。时 魏 法严苛,母 陈氏 忧之。”
《明史·章溢传》:“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 溢 独持大体。”
李大钊 《劳动问题的祸源》:“工厂规则,真严苛呵!”
国语词典
严苛 [yán kē]
⒈ 严厉刻酷。
引《晋书·卷三六·卫瓘传》:「弱冠为魏尚书郎,时魏法严苛,母陈氏忧之。」
《明史·卷一二八·章溢传》:「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
近严刻 严峻
严苛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仁慈释义:仁爱慈善:仁慈的老人。
- 2.
宽容释义: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大度宽容。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绝不能宽容。
- 3.
松懈释义:⒈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⒉纪律不严格;意志不坚定。⒊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动作不协调。
- 4.
松弛释义:⒈松散;不紧张:肌肉松弛。 ⒉(制度、纪律等)执行得不严格:纪律松弛。
严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修习释义:⒈演习;练习。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 天水、陇西、安定、北地 处势迫近 羌 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⒉学习;研习。《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修习者,重加檟楚,生徒惧焉,由是修业颇进。”唐 白居易《六十救学者之失》:“此由官失其业,师非其人,故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元 郑廷玉《金凤钗·楔子》:“小生造物低,闭了选场,在状元店修习一年,今年春榜动,却去应举去。”⒊修行。晋 葛
- 2.
收举释义:⒈收养。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俗説:元服 父字 伯楚,为光禄勋,於服中生此子。时年长矣,不孝莫大於无后,故收举之。”⒉收系弹劾。《后汉书·酷吏传·阳球》:“阳球 出为 高唐 令,以严苛过理,郡守收举。”李贤 注:“收繫举劾之也。”《后汉书·第五种传》:“中常侍 单超 兄子 匡 为 济阴 太守,负埶贪放,种 欲收举,未知所使。”⒊荐举任用。《北齐书·高季式传》:“(高永乐)子 长命,本自贱出,年二十餘始被收举。”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若加礼收举,必 苏氏 之令子也。”宋 王安石《本
- 3.
槚楚释义:用槚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 《晋书·虞预传》:“臣闻间者以来,刑狱转繁,多力者则广牵连逮,以稽年月;无援者则严其檟楚,期於入重。”《陈书·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脩习者,重加檟楚。”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又有 蒋貽恭 者,好嘲咏,频以此痛遭檟楚,竟不能改。”
- 4.
清刻释义:清严苛刻。
- 5.
谨刻释义:犹严苛。《庄子·天下》“謑髁无任” 唐 陆德明 释文:“无任,无所施任也。 王 云,虽谨刻於法,而犹能不自任以事,事不与众共之,则无为尚贤,所以笑也。”
- 6.
酷政释义:严苛的或残酷的统治。
- 7.
风政释义:⒈教化政治。 《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山遐 为 东阳,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宁 在 豫章,遣十五议曹下属城,採求风政;并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⒉指政绩。《后汉书·李固传》:“天下喁喁,属望风政。”《宋书·良吏传·阮长之》:“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宋 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北史·元颢传》:“﹝ 顥 ﹞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