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声 [yīng shēng]
1. 美好的名声。
3. 指悠扬悦耳的声音。
英声 引证解释
⒈ 美好的名声。
引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
唐 王迥 《同孟浩然宴赋》诗:“屈 宋 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英声超北地,雅操迈东乡。”
⒉ 指悠扬悦耳的声音。
引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
国语词典
英声 [yīng shēng]
⒈ 英名、美名。
引《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
《文选·杨修·荅临淄侯牋》:「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
⒉ 优美的声音。
引《文选·嵇康·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
英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丽泽释义:⒈谓两个沼泽相连。《易·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王弼 注:“丽犹连也。”朱熹 本义:“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后比喻朋友互相切磋。唐 柳宗元《送崔子符罢举诗序》:“僕智不足而为文,故始见进而卒以废。居草野八年,丽泽之益,鏃礪之事,空於耳而荒於心。”明 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且从容芸牕丽泽,待时而发。”清 朱彝尊《题颜司勋光敏写照》诗:“吟伴皆 鲍 谢,丽泽拟 王 贡。”⒉比喻惠泽。宋 范仲淹《上张侍郎启》:“浹丽泽於百灵,蔼英声於亿载。”
- 2.
发越释义:⒈播散;散发。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郭璞 注:“香气射散也。”《后汉书·冯衍传下》:“﹝ 冯衍《显志》﹞华芳曄其发越兮,时恍忽而莫贵。”《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近来学者如 漳 泉 人物,於道理上发得都浅,都是作文时文采发越,粲然可观。”⒉激扬;激昂。三国 魏 嵇康《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隋书·文学传序》:“江 左宫商发越,贵於清綺;河 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
- 3.
宗祏释义: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亦借指宗庙,宗祠。《左传·庄公十四年》:“﹝ 原繁 ﹞对曰:‘先君 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杜预 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孔颖达 疏:“宗祏者,虑有非常火灾,於庙之北壁内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则出而祭之,既祭纳於石室。”南朝 陈 沉初明《陈武帝哀策文》:“铭功德於旂常,被徽音於鐘石,迴天仪於清庙,附祖考而来格,播茂实与英声,鬱氛氲於宗祏。”《新唐书·高郢传》:“代宗 为太后营 章敬寺,郢 以白衣上书諫曰:‘……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殫万人之力,邀一切之
- 4.
斗南释义:⒈《晋书·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 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旧时因以斗南称宰相的职位。⒉北斗星以南。犹言中国或海内。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元耶律楚材《请倪公》诗:“倪公本是我同参,道价峥嶸冠斗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廝能淫慾,会贪婪,诚何以堪!”明许潮《午日吟》:“英声迈斗南,礼贤菴,金巵玉斝菖蒲泛。”
- 5.
腾茂释义:⒈犹远扬。 明 孙柚《琴心记·誓志题桥》:“河桥望里锦袍归昼,驾仙騶山川增秀,辐輳,愿英声一时腾茂。”⒉犹兴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约半年,人烟腾茂,类素封家。”
- 6.
袖椎释义:亦作“袖鎚”。袖中暗藏铁椎。魏安禧王 二十年,秦 围 赵,魏 使 晋鄙 领兵救 赵,鄙 按兵不动。魏 公子 信陵君 以计盗兵符,用 夷门 隐士 侯生 策,使“朱亥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 晋鄙”,夺其军,进击 秦 兵,解 邯郸 之围。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后遂用为典故。唐 李白《博平郑太守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诗:“仍要鼓刀者,乃是袖鎚人。”明 刘基《结袜子》诗:“袖椎夺兵符,救 赵 蜚英声。”
- 7.
西馆释义:⒈三国 时 陈思王 曹植 的邸第称“西馆”。后遂以为亲王邸第的代称。唐 李商隐《代魏宫私赠》诗:“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 漳河 隔梦思。”明 张居正《宝谟记》:“我 献皇帝 圣质天成,睿思神授,昔居西馆,已著英声。”⒉宋 代御书库名。宋 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宋 初置三馆。长庆门 北,谓之 西馆。太平兴国 初,于 升龙门 东北,创立三馆书院。三年,赐名崇文院,迁 西馆 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