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直 [gǔ zhí]
1. 古拙质直。
古直 引证解释
⒈ 古拙质直。
引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曹公 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正俗》:“魏祖 慷慨悲凉…… 文 明 二祖,仰而不迨,大略古直。”
古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分释义:⒈不服气;不平。《南齐书·王僧虔传》:“ 庾征西 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右军 后进, 庾 犹不分。” 宋 梅尧臣 《龙柏》诗:“苦练不分颜色近,紫荆未甘开谢迟。” 古直 《杂感寄楚伧一厂》诗:“蓴鱸不分因秋起,块垒生憎借酒浇。”⒉不料。 唐 陈陶 《水调词》之二:“容华不分随年去,独有妆楼明镜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天下事,鬢边愁,付东流。不分吾家小 杜 ,清时醉梦 扬州 。” 清 朱彝尊 《咏古》诗之一:“ 汉皇 将将屈群雄,心许 淮阴 国士风。不分后来输 绛 , 灌 ,名高一十
- 2.
乙乙释义:⒈难出之貌。《说文·乙部》:“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段玉裁 注:“乙乙,难出之貌。”《文选·陆机<文赋>》:“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李善 注:“乙,难出之貌,音轧。”乙乙,六臣本作“轧轧”,注:“乌入切。”古直《忆亡友朝露次残梦韵》:“忧心乙乙似抽丝,且自挑灯读楚词。”《花月痕》第五一回:“言必有物,不类《齐谐》,丝抽乙乙,杼轴予怀。”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⒉犹一一,逐一。清 田雯《缲车辞》:“初
- 3.
九世释义:⒈九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南朝 宋 谢灵运《撰征赋》:“皇晋 受命 河 汾,来迁 吴 楚,数歷九世,年踰十纪。”《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 九世同居。”⒉指九世仇。古直《秋兴和草堂韵》之四:“炎 黄 列祖应含笑,九世《春秋》大孝思。”参见“九世仇”。
- 4.
五丈原释义:古地名。 在今 陕西省 岐山县 南,斜谷口 西侧,渭水 南岸。相传 蜀汉 诸葛亮 六出 祁山 曾在此驻军。公元234年 诸葛亮 伐 魏,出 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建兴 ﹞十二年春,亮 悉大众由 斜谷 出,以流马运,据 武功 五丈原。”唐 王维《送崔五太守》诗:“黄花县 西 九折坂,玉树宫 南 五丈原。”古直《弔赵伯先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例声吞 五丈原。”亦省作“五丈”。明 杨慎《升庵诗话·吕温题阳人城》:“孔明 屯 五丈,魏 人畏之如虎。”柳亚子
- 5.
大金川释义:⒈土司名。 明 属 金川寺 演化 禅师,清 雍正 元年(公元1723年)置安抚司。治所在今 四川 金川。辖境相当今 大金川 流域。乾隆 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改流,置 阿尔古直隶厅,四十四年并入 美诺厅。⒉水名。大渡河 的上游,在 四川省 西北部。参见“大渡河”。
- 6.
扶余释义:⒈古国名。位于 松花江 平原。晋 太康 年间为 鲜卑族 慕容氏 所破,后复受他族频频袭扰,至 南朝 宋、齐 间消亡。参阅《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晋书·四夷传·夫馀国》。后借为假托的国名。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传》:“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 扶餘国。”古直《虬髯客》诗:“万丈红光海外起,坐拥 扶餘 作天子。”⒉复姓。唐 有司稼正卿 扶馀隆。见《金石萃编·唐赠泰师孔宣公碑》阴《乾封祭文》。
- 7.
海气释义:⒈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 《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唐 张子容《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清 周亮工《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吴 山搅 越 青。”⒉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唐 骆宾王《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海市蜃楼”。⒊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 8.
狡童释义:⒈姣美的少年。《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 子充,乃见狡童。”孔颖达 疏:“狡童,谓狡好之童。”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将德》:“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不敢公然蓄歌妓;而狡童十数辈,皆慧黠能媚人。”⒉《诗·郑风》有《狡童》篇,讥刺公子 忽。后以“狡童”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亦作“狡僮”。《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紂 也。”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
- 9.
胸中十万兵释义:犹言胸中甲兵。宋 杨万里《送广帅秩满之官丹阳》诗:“北门卧护要耆英,小试胸中十万兵。”金 李宴《婆罗门引·保德西楼作》词:“西楼老子,更无用,胸中十万兵,酒到处,莫放盃停。”明 汤显祖《牡丹亭·缮备》:“北门卧护要耆英,恨少胸中十万兵。”古直《杂感寄楚伧》诗之一:“穷年笔砚今何世,孤负胸中十万兵。”亦作“胸中百万兵”。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为甚俺 鶯娘 心下十分顺,都只为 君瑞 胸中百万兵,越显得文风盛。”参见“胸中甲兵”。
- 10.
蜚鸿释义:⒈蠛蠓。《史记·周本纪》:“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司马贞 索隐:“高诱 曰‘蜚鸿,蠛蠓也。’言飞虫蔽田满野,故为灾,非是鸿雁也。”唐 王勃《乾元殿颂序》:“蜚鸿集野,瞻乌鲜投足之因。”古直《哀朝鲜》诗:“川原鬱惭色,中野多蜚鸿。”⒉良马名。汉 东方朔《答骠骑难》:“騏驥、緑耳、蜚鸿、驊騮,天下良马也。”清 龚鼎孳《岁暮行》:“昨夜少府下急牒,军兴无策宽蜚鸿。”⒊鸿雁。宋 黄昇《摸鱼儿·为遗蜕山中桃花作寄冯云月》词:“花知道,应倩蜚鸿寄语,年来老子安否。”
- 11.
表左释义:谓表陈于左。 古直书,故以左右言。
- 12.
轵道释义:⒈亭名。 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北。《战国策·赵策二》:“夫 秦 下 軹道 则 南阳 动。”鲍彪 注:“軹道,《秦纪》注:亭名,在 霸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亭名。在 长安 东十三里。”⒉借指亡国投降。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是知并吞六合,不免 軹道 之灾,混一车书,无救 平阳 之祸。”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 軹道,哀哉彼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