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 [dà bǐ]
1. 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2. 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3. 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5. 明清亦特指乡试。
大比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
引《周礼·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
郑玄 注:“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閲民数及其财物也。”
唐 独孤及 《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亦冀俗稍务本,人渐足食,使贡赋之入,岁增月长。三岁大比,以版图归於有司。”
⒉ 周 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
引《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兴贤者谓若今举孝廉,兴能者谓若今举茂才。”
⒊ 隋 唐 以后泛指科举考试。
引唐 白行简 《李娃传》:“其年遇大比,詔应直言极諫科,策名第一。”
《红楼梦》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⒋ 明 清 亦特指乡试。
引《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在 杭州 倏然三年,又逢大比, 舜美 得中首选解元。”
《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且説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 赵 的便送孙子去赶大考。”
国语词典
大比 [dà bǐ]
⒈ 周代乡大夫三年考试一次,称为「大比」。后泛称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
引《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来年大比,黄秀才必来应举,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与娘子续秦晋之盟,岂不美乎?」
大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榜释义:甲榜和乙榜的合称。 亦指进士。唐 黄滔《酬徐正字夤》诗:“名从两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元 欧阳玄《试院倡和》诗之一:“两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联事旧同年。”《明史·选举志一》:“其后宗学寖多,颇有致身两榜、起家翰林者。”《恨海》第一回:“内中单表一个人姓 陈,名 棨,表字 戟临,广东 南海 人,两榜出身。”《老残游记》第七回:“他们少爷叫 柳凤仪,是个两榜,那一部的主事。”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甲榜乙榜》。
- 2.
中格释义:⒈中途搁置。明 沉德符《野获编·宗藩·二郡王建白》:“三朝以来,诸建白者及策士者,往往谈及此事,终齟齬中格。”《明史·熊廷弼传》:“乞速遣将士,备芻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⒉合格。《宋史·选举志三》:“不合格不得试程文,中格者依文士例试七书义一道。”清 邓显鹤《湖南靖州训导毛府君墓志铭》:“三年大比,中格者随解牒上之礼部,不中格者絀。”
- 3.
主稿官释义: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清文献通考·职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
- 4.
乡书释义:⒈家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元 揭傒斯《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 5.
乡射释义: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周礼·地官·乡大夫》:“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孙诒让 正义:“退,谓王受贤能之书事毕,乡大夫与乡老则退各就其乡学之庠而与乡人习射,是为乡射之礼。”秦 汉 以后,亦有仿行。《史记·太史公自序》:“北涉 汶 泗,讲业 齐 鲁 之都,观 孔子 之遗风,乡射 邹 嶧。”《南史·蔡廓传》:“三吴 旧有乡射礼,元嘉 中,羊玄保 为 吴郡 行之,久不復修。”清 赵翼《题黄陶庵手书诗册》
- 6.
乡老书释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后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宋 杨万里《古风送刘季试艺南宫》:“此郎轩轩千里驹,槐花再登乡老书。”槐花,代指科举。参见“乡书”。
- 7.
乡饮酒礼释义:亦称“乡饮酒”。周 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 疏引 汉 郑玄《三礼目录》:“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於其君,以宾礼待之,与之饮酒。於五礼属嘉礼。”唐 韩愈《张君墓志铭》:“﹝ 张署 ﹞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清 冯桂芬《杜年丈七十寿序》:“有 三代 之制,歷 汉 迄今莫之或废者,乡饮酒礼其一也。今制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於府厅
- 8.
原图释义:⒈直接由实测而成的并据以派生其他地图的大比例尺原图。⒉经设计、绘制、校对已最后确定的工程图样,通常为描绘底图的原稿。
- 9.
取应释义:即应举。 参加科举考试。元 石德玉《曲江池》楔子:“来年春榜动,选场开,须着 元和 孩儿取应去。”明 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庆》:“今年是大比之年,昨日郡中有吏来辟召,你可上京取应。”清 李渔《风筝误·遣试》:“今当大比之年,要打发他上京取应。”
- 10.
地形图释义:⒈按国家统一的 规范和图式,测绘和编制的较大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1,000,000)普通地图。它能较精确地显示出地形 情况,可供国防和经济建设等多方面使用。⒉习惯上也把以反映地形为主的小比例尺地图叫地形 图。
- 11.
坐庄释义:⒈商店派遣或特约的人常驻某地,采购货物。 ⒉打牌时继续做庄家:一连坐了三把庄。⒊投资者依靠雄厚的资金,大比例地买卖某只股票,以控制股价,达到赢利的目的。
- 12.
外班释义:清 制,会试中进士后,除留在京城任京官外,其分发外地任官者称外班。《红楼梦》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大比之年,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 13.
大均释义:⒈谓平均。 《周礼·地官·均人》:“三年大比,则大均。”郑玄 注:“有年无年,大平计之。”⒉古军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均之礼,恤众也。”郑玄 注:“均其地政、地守、地职之赋,所以忧民。”贾公彦 疏:“此大均必在军礼者,谓诸侯赋税不均者,皆诸侯僭滥无道,致有不均之事,当合众以均之,故在军礼也。”孙诒让 正义:“大均之礼者,校比户口以均平征赋之事,事止於畿内。”
- 14.
大比释义:隋唐以后泛指科举 考试。明清两代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大比,考中的叫举人。
- 15.
威震四方释义:声望称号,四方:一个很大的区域指很广大比如一个国家。指一个人的威名声望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可以让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都知道。
- 16.
对比度释义:图像上黑色和 白色对比的最大比值。体现在荧光屏上的是显示图像的黑色和白色亮度的最大比值。
- 17.
小比释义:科举中的州县考试。与“大比”对言。
- 18.
庠学释义:古代地方学校。《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攷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唐 贾公彦 疏:“谓乡中有贤者皆集在庠学。”
- 19.
念身经释义:念身经又名:身观念处经,佛经《中阿含经》第81经。讲述的是:佛陀游化于鸯发国境之中,与大比丘众一起前往阿那尼的住处。
- 20.
斯比德释义:速度,为运动类品牌;是上海博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旗下运动品牌,该品牌主要打造体育用品以羽毛球运动类目为主,其生产的羽毛球拍、羽毛球鞋、羽毛球服、羽毛球等用品及塑胶场地铺设广泛运用于各大比赛中,专业化的品质、大众化的价格 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是上海市“市民大联赛”指定羽毛球使用品牌,旗下“博宽斯比德俱乐部”更是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获得团体冠亚季的荣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