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 [kē zhèng]
1. 指苛刻烦琐的政令。
英[oppressive government; tyrannical government; tyranny;]
苛政 引证解释
⒈ 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政治。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
引《礼记·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平遣囚徒,除 王莽 苛政。”
《清史稿·食货志一》:“明 末,苛政纷起,筹捐增餉,民穷财困。”
续范亭 《追悼邹韬奋之死想到一切人民之死》:“人类三大害:野兽、细菌与苛政。”
国语词典
苛政 [kē zhèng]
⒈ 苛刻残酷的政治。
引《汉书·卷八·宣帝纪》:「诗不云乎?『民不失德,干糇以愆。』勿行苛政。」
《晋书·卷三·武帝纪》:「除其苛政,示之简易。」
近暴政 虐政
苛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卒之令释义:秦 末,刘邦 率兵攻入 秦 都 咸阳,废除 秦 严刑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死罪只有一条,后来称之为“一卒之令”。
- 2.
三殇释义:⒈指长殇、中殇、下殇。《仪礼·丧服》:“传曰: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⒉三个横死者。《文选·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匿暴三殤。”李周翰 注:“横死曰殤。孔子 过 泰山,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哀,使 子贡 问之,曰:‘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 曰:‘小子志之,苛政猛於虎也。’秦 之苛法天下怨之,其暴甚於此三殤也。”
- 3.
以渴服马释义: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
- 4.
峻政释义:苛政。
- 5.
弛政释义:除去苛政。
- 6.
恤刑释义:⒈慎用刑法。语本《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唐 陈子昂《谏用刑书》:“臣不敢以微命蔽塞聪明,亦非敢欲陛下顿息刑罚,望在恤刑尔。”⒉特指减刑。《晋书·刘波传》:“法苛政乱者,恤刑不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詔恤刑。自是每岁常举行之。”《清会典·刑部四·恤刑》:“凡恤刑之典:曰停刑,曰减刑,曰停遣。”⒊明 代及 清 初由中央派往各地审录刑囚、清理冤滞的官员,常被称为恤刑。始设置于 明 太祖 时,成化 后遂成定制。清 康熙 时裁省。《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爹全亏了 种义
- 7.
惕息释义:⒈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颜师古 注:“惕,惧也。息,喘息也。”唐 李绅《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为 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 汉 也。”⒉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汉 扬雄《长杨赋》:“﹝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
- 8.
暴令释义:残暴的法令。 黎元洪《檄山东文》:“﹝ 满清 ﹞三百年来,暴令苛政,罄竹难书。”
- 9.
水浊鱼噞释义:因水太浑浊使鱼喘不过气来,只得露出水面张口呼吸。比喻苛政之下民不聊生。
- 10.
渴者易饮释义: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 11.
牛酒释义: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战国策·齐策六》:“﹝ 齐襄王 ﹞乃赐 单 牛酒,嘉其行。”《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輒平遣囚徒,除 王莽 苛政,復 汉 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唐 杜甫《赠左仆射郑国严公武》诗:“感激动四极,联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庙丹青明。”清 魏源《秦淮灯船引》:“百万金繒万虏欢,十年牛酒千夫举。倾得蛟宫宝藏完,保障半壁东南土。”
- 12.
破矩为圜释义:破矩为圜出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传》:“大汉初兴,详览失得,故破矩为圜,斫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
- 13.
简惠释义:谓施政宽大仁惠。南朝 宋武帝《江陵平加领南蛮校尉下书》:“每永怀民瘼,宵分忘寝,诚宜蠲除苛政,弘兹简惠。”《南史·羊欣传》:“在郡四年,简惠著称。”《北史·魏玄传》:“迁 熊州 刺史,政存简惠,百姓悦之。”
- 14.
罗刹政释义:谓 隋 贝州 刺史 厍狄士文 之苛政。
- 15.
苛政释义: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苛政猛于虎。
- 16.
苛政猛于虎释义:孔子经过泰山旁边,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得很悲伤。孔子让子路去问明原因。妇人说,她的公公、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今天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呢?妇人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门人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意思说繁苛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见《礼记·檀弓下》。
- 17.
蠲苛释义:免除苛政。
- 18.
遁秦释义:⒈谓逃避秦的苛政。⒉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苛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卒之令释义:秦 末,刘邦 率兵攻入 秦 都 咸阳,废除 秦 严刑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死罪只有一条,后来称之为“一卒之令”。
- 2.
三殇释义:⒈指长殇、中殇、下殇。《仪礼·丧服》:“传曰: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⒉三个横死者。《文选·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匿暴三殤。”李周翰 注:“横死曰殤。孔子 过 泰山,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哀,使 子贡 问之,曰:‘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 曰:‘小子志之,苛政猛於虎也。’秦 之苛法天下怨之,其暴甚於此三殤也。”
- 3.
以渴服马释义: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
- 4.
峻政释义:苛政。
- 5.
弛政释义:除去苛政。
- 6.
恤刑释义:⒈慎用刑法。语本《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唐 陈子昂《谏用刑书》:“臣不敢以微命蔽塞聪明,亦非敢欲陛下顿息刑罚,望在恤刑尔。”⒉特指减刑。《晋书·刘波传》:“法苛政乱者,恤刑不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詔恤刑。自是每岁常举行之。”《清会典·刑部四·恤刑》:“凡恤刑之典:曰停刑,曰减刑,曰停遣。”⒊明 代及 清 初由中央派往各地审录刑囚、清理冤滞的官员,常被称为恤刑。始设置于 明 太祖 时,成化 后遂成定制。清 康熙 时裁省。《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爹全亏了 种义
- 7.
惕息释义:⒈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颜师古 注:“惕,惧也。息,喘息也。”唐 李绅《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为 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 汉 也。”⒉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汉 扬雄《长杨赋》:“﹝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
- 8.
暴令释义:残暴的法令。 黎元洪《檄山东文》:“﹝ 满清 ﹞三百年来,暴令苛政,罄竹难书。”
- 9.
水浊鱼噞释义:因水太浑浊使鱼喘不过气来,只得露出水面张口呼吸。比喻苛政之下民不聊生。
- 10.
渴者易饮释义: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 11.
牛酒释义: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战国策·齐策六》:“﹝ 齐襄王 ﹞乃赐 单 牛酒,嘉其行。”《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輒平遣囚徒,除 王莽 苛政,復 汉 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唐 杜甫《赠左仆射郑国严公武》诗:“感激动四极,联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庙丹青明。”清 魏源《秦淮灯船引》:“百万金繒万虏欢,十年牛酒千夫举。倾得蛟宫宝藏完,保障半壁东南土。”
- 12.
破矩为圜释义:破矩为圜出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传》:“大汉初兴,详览失得,故破矩为圜,斫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
- 13.
简惠释义:谓施政宽大仁惠。南朝 宋武帝《江陵平加领南蛮校尉下书》:“每永怀民瘼,宵分忘寝,诚宜蠲除苛政,弘兹简惠。”《南史·羊欣传》:“在郡四年,简惠著称。”《北史·魏玄传》:“迁 熊州 刺史,政存简惠,百姓悦之。”
- 14.
罗刹政释义:谓 隋 贝州 刺史 厍狄士文 之苛政。
- 15.
苛政释义: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苛政猛于虎。
- 16.
苛政猛于虎释义:孔子经过泰山旁边,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得很悲伤。孔子让子路去问明原因。妇人说,她的公公、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今天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呢?妇人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门人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意思说繁苛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见《礼记·檀弓下》。
- 17.
蠲苛释义:免除苛政。
- 18.
遁秦释义:⒈谓逃避秦的苛政。⒉泛指逃避乱世、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