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外贸 外贸的意思
wàimào

外贸

简体外贸
繁体外貿
拼音wài mào
注音ㄨㄞˋ ㄇ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ài,(1) 与“内”、“里”相对。【组词】: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组词】: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3) 指“外国”。【组词】:外域。外宾。外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组词】:外公。外婆。外甥。(5) 称岳父母。【组词】:外父。外姑(岳母)。(6) 称丈夫。【例句】: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组词】:外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例句】: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组词】:外旦。外末。外净。

mào,(1) 交换财物等商业活动。【组词】:贸易。贸迁(贩运买卖)。财贸。外贸。(2) 冒冒失失或轻率的样子。【组词】:贸然而来。

基本含义

外贸是指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

外贸的意思

外贸 [wài mào]

1. 对国外的贸易。与“内贸”相对。

[foreign trade;]


国语词典

外贸 [wài mào]

⒈ 对外贸易的简称。参见「对外贸易」条。


外贸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贸易释义:商品的交换或买卖活动:国内贸易。对外贸易。
    • 2.
      商贸释义:商业和贸易:商贸系统。商贸活动。
    • 3.
      概念释义: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
    • 4.
      金钱释义:货币;钱。

外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体西用释义: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2.
      住蕃释义:宋 时,中国 人去海外贸易,当年不回国,称“住蕃”。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参见“住唐”。
    • 3.
      依然之都释义:品牌折扣店外贸原单剪标女装。
    • 4.
      入超释义: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对外贸易中进口货物的总值超过出口货物的总值(跟“出超”相对)。
    • 5.
      内贸释义:国内贸易(区别于“外贸”)。
    • 6.
      出口加工区释义:发展中国家为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在该区域内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集中建厂,产品全部或大部分供出口。
    • 7.
      出超释义: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货物的总值(跟“入超”相对)。
    • 8.
      十三行释义:⒈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⒉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
    • 9.
      南洋释义:⒈清末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特设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管理对外贸易、交涉事务。⒉指南洋群岛,现称马来群岛。
    • 10.
      商检员释义:商检员(又叫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
    • 11.
      基价释义:⒈计算各个时期的平均物价指数时,用来作为基础的某一固定时期的物价。 ⒉对外贸易中,根据双方协议,以商品的一定质量等级为基础所计算的价格。
    • 12.
      外汇释义:用于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币以及以外币表示的支票、汇票、期票及有价证券等。对外贸易中,出口物资可以换得外汇,进口物资需要支付外汇。
    • 13.
      外贸释义:对外贸易。
    • 14.
      宝舶释义:装载珍宝的船。古代多指从事海外贸易的船舶。
    • 15.
      宝船释义:⒈装载珍宝的船。⒉特指古代从事海外贸易的大船。如:郑和宝船。⒊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越苦海达彼岸的佛法。
    • 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释义:中国以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951年,初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1954年改名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改现名。设有对外贸易英语、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法等系和关贸总协定研究中心等。
    • 17.
      小交会释义:我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一种类型。指在各大中城市举办的专业性小型交易会。《1981年中国百科年鉴·经济·对外贸易》:“专业性小交会是为了适应 中国 出口商品中的一些季节性强的品种能及时推销而举办的,是广交会的补充。”
    • 18.
      市舶使释义:官名。唐 代在 广州 等地设市舶使,掌海外贸易、关税等。《新唐书·柳泽传》:“开元 中,转殿中侍御史,监 岭南道。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 周庆立 造奇器以进。”参见“市舶司”。
    • 19.
      市舶司释义:官署名。唐代设置,掌管海上对外贸易。长官为市舶使,或称押蕃舶使。宋于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地设提举市舶司。清代不设。
    • 20.
      市舶释义:⒈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新唐书·卢奂传》:“污吏歛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有胡人上言海南多珠翠奇宝,可往营致,因言市舶之利。”《明史·外国传四·琉球》:“贡使至 浙江,典市舶者復请籍其所齎。”⒉市舶使或市舶司的省称。《宋史·食货志下八》:“九年,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明州 市舶,诸舶皆隶属 广州 一司。”

外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体西用释义: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2.
      住蕃释义:宋 时,中国 人去海外贸易,当年不回国,称“住蕃”。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参见“住唐”。
    • 3.
      依然之都释义:品牌折扣店外贸原单剪标女装。
    • 4.
      入超释义: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对外贸易中进口货物的总值超过出口货物的总值(跟“出超”相对)。
    • 5.
      内贸释义:国内贸易(区别于“外贸”)。
    • 6.
      出口加工区释义:发展中国家为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在该区域内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集中建厂,产品全部或大部分供出口。
    • 7.
      出超释义: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货物的总值(跟“入超”相对)。
    • 8.
      十三行释义:⒈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⒉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
    • 9.
      南洋释义:⒈清末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特设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管理对外贸易、交涉事务。⒉指南洋群岛,现称马来群岛。
    • 10.
      商检员释义:商检员(又叫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
    • 11.
      基价释义:⒈计算各个时期的平均物价指数时,用来作为基础的某一固定时期的物价。 ⒉对外贸易中,根据双方协议,以商品的一定质量等级为基础所计算的价格。
    • 12.
      外汇释义:用于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币以及以外币表示的支票、汇票、期票及有价证券等。对外贸易中,出口物资可以换得外汇,进口物资需要支付外汇。
    • 13.
      外贸释义:对外贸易。
    • 14.
      宝舶释义:装载珍宝的船。古代多指从事海外贸易的船舶。
    • 15.
      宝船释义:⒈装载珍宝的船。⒉特指古代从事海外贸易的大船。如:郑和宝船。⒊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越苦海达彼岸的佛法。
    • 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释义:中国以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951年,初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1954年改名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改现名。设有对外贸易英语、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法等系和关贸总协定研究中心等。
    • 17.
      小交会释义:我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一种类型。指在各大中城市举办的专业性小型交易会。《1981年中国百科年鉴·经济·对外贸易》:“专业性小交会是为了适应 中国 出口商品中的一些季节性强的品种能及时推销而举办的,是广交会的补充。”
    • 18.
      市舶使释义:官名。唐 代在 广州 等地设市舶使,掌海外贸易、关税等。《新唐书·柳泽传》:“开元 中,转殿中侍御史,监 岭南道。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 周庆立 造奇器以进。”参见“市舶司”。
    • 19.
      市舶司释义:官署名。唐代设置,掌管海上对外贸易。长官为市舶使,或称押蕃舶使。宋于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地设提举市舶司。清代不设。
    • 20.
      市舶释义:⒈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新唐书·卢奂传》:“污吏歛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有胡人上言海南多珠翠奇宝,可往营致,因言市舶之利。”《明史·外国传四·琉球》:“贡使至 浙江,典市舶者復请籍其所齎。”⒉市舶使或市舶司的省称。《宋史·食货志下八》:“九年,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明州 市舶,诸舶皆隶属 广州 一司。”

外贸造句

1.企业遇到外贸出口不甚景气的情况,就该迅速转变产型,开发新产品,不这样做就会失之东隅。

2.她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做会计工作。

3.仿佛又回到了大学,很怀念做这些外贸函电的练习啊。一下全部是人手翻译。

4.我从事外贸的,简单修改,供你参考。

5.这是一些我老婆从事服装外贸和生产行业多年常见的词,全是她个人跟国外设计师打交道积累,希望能帮到你。

6.广州是海外贸易的中心,扬州是国内商业的中心,其中尤以盐商巨贾是天之骄子。

外贸(waim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外贸是什么意思 外贸读音 怎么读 外贸,拼音是wài mào,外贸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外贸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