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坛 [jiāo tán]
1. 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
郊坛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
引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坛。”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於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於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
清 魏源 《金陵怀古》诗之五:“南都 胜国驻旌旗,宫闕郊坛尚有基。”
国语词典
郊坛 [jiāo tán]
⒈ 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
引唐·高适〈过卢明府有赠〉诗:「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郊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坛庙官释义:坛庙,坛指天坛、地坛等,庙指祖庙及诸神庙,按周礼,春官有典祀,负责四郊坛庙的祭祀,以后,汉奉常之属有诸庙令,魏晋六朝有太庙令,唐宋有郊社令,都是掌郊庙的长官,明代始专设天坛、地坛、帝王庙、祈谷殿等各祠祭专属奉礼之官,清代还增设守卫,都称坛庙官。
- 2.
官窑释义:宋代名窑。有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官窑所烧青瓷,是南宋瓷器中的上品。
- 3.
展拓释义:⒈开辟,扩充。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汴 之外城,周世宗 时所筑,神宗 又展拓,其高际天,坚壮雄伟。”明 文徵明《记长洲县重修儒学》:“歷 元 及国朝数有建置,而踵其庳陋,无所展拓。”《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四年,展拓两郊坛宇,更新幄次。”⒉豁达,开阔。《朱子语类》卷一○一:“张思叔 敏似 和靖,伊川 称其朴茂,然亦狭,无展拓气象。”清 陈光淞《庸盦笔记·幽怪一·江南某生神游兜率天宫》按语:“前后约六千餘字,融会贯通,思议展拓超迈,均为前人所未及。”⒊施展,作为。宋 文天祥《
- 4.
幄次释义:古代帝王休憩或祀神用的帷帐。《宋史·礼志二》:“侍中请降輅赴幄次,有司奏解严。”宋 周密《武林旧事·天申圣节》:“乐作,卫士山呼,驾兴,入幄次小歇。”《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四年,展拓西郊坛宇,更新幄次。”
- 5.
拜位释义:⒈拜授官职。汉 焦赣《易林·坎之井》:“遨游嘉国,拜位逢时。”⒉祭祀时行礼的位置。《清会典事例·礼部·大祀》:“每届郊坛大祀,必躬亲昭事,用展诚悃,三十七年於兹,未敢稍懈。向来诣坛行礼日,由降輦进至拜位,以迄荐献礼成,中间履蹈升降,仪节最为繁重。”
- 6.
春首释义:春头,初春。唐 韩愈《为宰相贺雪表》:“去岁冬间,雨雪颇少,今年春首,宿麦未滋。”宋 吴自牧《梦粱录·祠祭》:“郊祀在 嘉会门 外三里 净明院 左右,春首上辛祈穀、四月夏雩、冬至冬报,皆郊坛行礼。”《宋史·河渠志五》:“兴元府 褒斜谷 口古有六堰,浇溉民田,顷亩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亩多寡,均出夫力修葺。”
- 7.
灵星门释义:旧时学宫前门名。宋仁宗 天圣 六年,筑南郊坛置 灵星门。至 理宗 景定 间,移用于圣庙。《宋史·礼志二》:“南郊坛制…… 仁宗 天圣 六年,始筑外壝,周以短垣,置 灵星门。”元 刘壎《隐居通议·学宫灵星门制》:“州县学宫旧制,外门曰 灵星。”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灵星门》:“圣学 櫺星门,当作 灵星门。”参阅 清 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中下。
- 8.
祭红释义:瓷器釉色名。也叫霁红,指一种鲜红的釉色。创始于 元 代后期,成熟于 明 永乐 年间。因常施于祭祀郊坛的瓷器,故名。
- 9.
豆笾释义: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书·武成》:“丁未,祀于 周 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籩。”蔡沉 集传:“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唐 包佶《祀雨师乐章·迎神》:“惟馨展礼,爰列豆籩。”明 李东阳《郊坛分献再得四渎》诗:“羽衣道士通仪节,白髮牺人説豆籩。”清 戴名世《敕授承德郎刘公墓志铭》:“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贤媛;固其藏,千万年。”
- 10.
踏道释义: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诸军将校分入殿庭,北向立;朝堂引赞官、引弹奏御史二员入殿门内踏道下,当殿向北立。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
- 11.
郊坛释义: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唐 高适《过卢明府有赠》诗:“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坛。”宋 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於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於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清 魏源《金陵怀古》诗之五:“南都 胜国驻旌旗,宫闕郊坛尚有基。”
- 12.
青绳释义:青色的绳子。古时用它缠束图版、界划天子经过的御道和围范帝王郊祀的坛场。《宋书·符瑞志上》:“乃有龙马衔甲……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唐 王建《温泉宫行》:“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宋史·礼志二》:“南郊坛制…… 元丰 元年二月,詔内壝之外,众星位周环,每二步植一杙,繚以青绳,以为限域。”
- 13.
龙墀释义:⒈犹丹墀。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之三:“凤闕轻遮翡翠幃,龙墀遥望麴尘丝。”《宋史·礼志四》:“帝諭 文彦博 等曰,郊坛第一龕者在堂,第二、第三龕设於左右夹廡及龙墀上。”明 徐霖《绣襦记·策射头名》:“参鸞驭,虎殿龙墀,口吐虹霓气。”⒉借指皇帝。《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宋 欧阳修《和刘原父从幸后苑观稻呈经筵诸公》:“晓謁龙墀罢,行瞻凤盖翩。”⒊法坛,道场。《水浒传》第四二回:“赵能 再入来看时,两三个土兵跌倒在龙墀里。”清 洪昇《长生殿·觅魂》:“你与我把招魂衣摄,遗照图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