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物则 物则的意思

物则

简体物则
繁体物則
拼音wù zé
注音ㄨˋ ㄗㄜ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ù,(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组词】: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2) 内容,实质。【组词】:言之有物。(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例句】: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所归)。

zé,(1) 模范。【组词】:以身作则。(2) 规程,制度。【组词】:规则。总则。原则。细则。(3) 效法。【例句】:则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组词】:闻过则喜。(5) 表示转折,却。【组词】:今则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例句】:此则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例句】:一则房子太小,二则参加的人数多。(8)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例句】:则甚(做什么)。(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组词】:新闻两则。

基本含义

物事有所规则,有一定的规律。

物则的意思

物则 [wù zé]

1. 事物的法则。

物则 引证解释

⒈ 事物的法则。

《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
韦昭 注:“物,事也。则,法也。”
宋 叶适 《代薛明瑞上遗表》:“灼见物则,不失义理之中;审知治原,常以仁恕为本。”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识·气论》:“理以心知,知与理来,因物则而后交格以显,岂能离气之质耶!”


物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年景释义:宋 靖康 时织物或服饰之图案,一幅中兼备一年四时的景物,故名。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 时,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物,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併为一景,谓之一年景。”
    • 2.
      制义释义:⒈制宜,裁断适宜。 《易·恒》:“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韦昭 注:“义,宜也。”⒉制定尊卑之义。《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司马贞 索隐:“鬼神聪明正直;当尽心敬事,因制尊卑之义。”⒊即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其文略仿 宋 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 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惟制义为后学所推奉。”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
    • 3.
      又道是释义:俗语。 多用于第二次引用谚语、格言之前。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又道是‘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贤士差矣,却不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又道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4.
      夷庚释义:⒈平坦大道。《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杜预 注:“夷庚,吴 晋 往来之要道。”孔颖达 疏:“夷,平也。《诗序》云:‘《由庚》,万物得由其道。’是以庚为道也……知谓塞 吴 晋 往来之要道也。”晋 陆机《辩亡论上》:“旋皇舆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⒉平坦貌。南朝 陈 徐陵《陈公九锡文》:“鄂坂 之隘斯开,夷庚之道无塞。”宋 文天祥《题颜景彝八窗玲珑》诗之二:“泰宇有天光,八荒尽夷庚。”⒊比喻王政。《文选·束晳<补亡诗>》:“荡荡夷庚,物则由之。”李善 注:“喻王者之德,羣
    • 5.
      月库释义:唐 代藏帛的府库。因每月有物进出,故称。《新唐书·裴延龄传》:“於是以天下宿负八百万緡析为负库,抽贯三百万緡为賸库,样物三十万緡为季库,帛以素出、以色入者为月库。”《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九年》:“染练物则别置月库以掌之。”胡三省 注:“每月入物,故谓之月库。”
    • 6.
      服妖释义:服饰怪异。古人以为奇装异服会预示天下之变,故称。《尚书大传》卷二:“貌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骑奇怪之服,故有服妖。”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併为一景,谓之一年景。而 靖康 纪元果止一年,盖服妖也。”《清史稿·灾异志三》:“道光 十七年,崇阳 乡民好服尖头帽鞋,站步不稳,识者谓之服妖。”
    • 7.
      束湿释义:⒈捆扎湿物。形容旧时官吏驭下苛酷急切。《汉书·酷吏传·宁成》:“好气,为少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急如束溼。”颜师古 注:“束溼,言其急之甚也。湮物则易束。”唐 颜真卿《朝议大夫徐府君神道碑》:“公正色谓之曰:‘僕从祖父司刑卿,天授 中,详理寃狱,振雪者七十餘家;今子孙犹困於 襄陵,岂忍以束湿之事以自便也。’”宋 苏轼《刚说》:“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溼,不復以礼遇士大夫。”明 宋濂《薛府君墓志铭》:“项氏 性恪严,驭府君如束湿,髮虽颁白,不能免谴訶。”⒉谓严饬。明 李介《天香阁随笔》卷
    • 8.
      束溼释义:⒈捆扎湿物。形容旧时官吏驭下苛酷急切。《汉书·酷吏传·宁成》:“好气,为少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急如束溼。”颜师古 注:“束溼,言其急之甚也。湮物则易束。”唐 颜真卿《朝议大夫徐府君神道碑》:“公正色谓之曰:‘僕从祖父司刑卿,天授 中,详理寃狱,振雪者七十餘家;今子孙犹困於 襄陵,岂忍以束湿之事以自便也。’”宋 苏轼《刚说》:“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溼,不復以礼遇士大夫。”明 宋濂《薛府君墓志铭》:“项氏 性恪严,驭府君如束湿,髮虽颁白,不能免谴訶。”⒉谓严饬。明 李介《天香阁随笔》卷
    • 9.
      死丕丕释义:元 代俗语。 静止不动的样子。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自从俺父亲亡过十年光景,只在家里死丕丕的閒坐,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
    • 10.
      羣分类聚释义:语本《易·繫辞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 ”谓同类的事物聚在一起,而不同的事物则以类区分。
    • 11.
      群分类聚释义:语本《易·繫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羣分。 ”谓同类的事物聚在一起,而不同的事物则以类区分。
    • 12.
      自视不明释义: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 13.
      节物释义:⒈作为;行事。《吕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高诱 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⒉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晋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宋 苏舜钦《秋夕怀南中故人》诗:“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清 吴伟业《矾清湖》诗:“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沉尹默《五月五日》诗:“节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⒊应节的物品。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
    • 14.
      藉口释义:⒈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杜预 注:“藉,荐;復,白也。”孔颖达 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⒉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宋 陈善《扪虱新话》卷二:“唐 史称 房 杜 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清 李渔《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兇。”⒊谓充饥。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
    • 15.
      负物释义:⒈背物;载物。 《魏书·食货志》:“神龟、正光 之际,府藏盈溢,灵太后 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负物而取之。”《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宋 洪兴祖 补注:“此言鼇在海中,其负山若舟之负物,今释水而陆,反为人所负,何罪而见徙也。”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其负物则少者轻,老者重。”⒉有负众望。唐 陈子昂《为程处弼辞放流表》:“行不负物,心不愧神。”⒊欠债。明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杂考》:“其邻有责息於外,歷年不还,乃假之使责让,惧以祸福。负物者以为鬼神,即畀还之,其人亦自不知所以然。”
    • 16.
      负蝂释义:亦作“负版”。虫名。即蝜蝂。传说该虫遇物则取而负之,虽困不止。

物则(wuz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物则是什么意思 物则读音 怎么读 物则,拼音是wù zé,物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物则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