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诬服 诬服的意思

诬服

简体诬服
繁体誣服
拼音wū fú
注音ㄨ ㄈ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ū,(1) 人没有做坏事,硬说他做了坏事;把没有的事说成有。【组词】:诬蔑。诬赖。诬陷。

fú fù,(1) 衣裳。【组词】:服装。制服。(2) 穿衣裳。【组词】: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3) 作,担任。【组词】:服务。服刑。服兵役。(4) 顺从。【组词】:信服。佩服。降(xiáng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5) 习惯,适应。【组词】:不服水土。(6) 吃(药)。【组词】:内服。(7) 乘,用。【例句】:服牛乘(chéng )马。(8) 姓。 ◎ 量词,指中药(亦作“付”)。【组词】:两服药。

基本含义

诬陷别人,使其无法自辩。

诬服的意思

诬服 [wū fú]

1. 谓无辜而服罪。

诬服 引证解释

⒈ 谓无辜而服罪。

《史记·李斯列传》:“赵高 治 斯,榜掠千餘,不胜痛,自诬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天子狱》:“笞 亮 无全肤,诬服为不轨。”


诬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刑宪释义:⒈刑法。汉 王充《论衡·答佞》:“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劝,贤在善中。”唐 韩愈《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或居台鉉,或处权衡,或列近职而预机谋,或当峻秩而掌刑宪,事分逆顺,理合去留。”⒉刑罚。宋 范仲淹《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并军须杂物》:“既称军须,动加刑宪,物价十倍,吏辱百端,输纳未前,如负重罪。”《元典章·刑部·新刑》:“但犯大辟犯人出於不得已,身遭刑宪,瞑目而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知陷阱已深,劝令诬服,以免刑宪。”
    • 2.
      搒笞释义:拷打。引申指折磨。《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五年》:“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搒笞奔走者甚众。”《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宋 駙马 杨镇 从子 玠节,家富於资,守藏吏 姚溶 窃其银,惧事觉,诬 玠节 阴与 唐 ﹝ 广 ﹞ 益 二王通,有司搒笞,诬服。”
    • 3.
      榜毒释义:刑杖的惨烈。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京师指挥》:“少年不胜榜毒,诬服。”
    • 4.
      浪言释义:⒈随意乱说。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京师指挥》:“少年不胜榜毒,诬服。讯贿所在,浪言埋郊外某处。”李云夔《戏赠》诗:“浪言 苏小 是乡亲,卿本 鸳湖 盪桨人。”⒉大言;说大话。唐 司空图《冯燕歌》:“未死劝君莫浪言,临危不顾始知难。”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小人呵非浪言,这公事何难办。”《西游记》第十七回:“你是那里来的?姓甚名谁?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⒊淫荡之言。《红楼梦》第二一回:“淫态浪言,压倒娼妓。”
    • 5.
      自诬释义:⒈自行承认妄加于己的不实之词。《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囚实不杀人而被考自诬。”晋 干宝《搜神记》卷二十:“﹝ 庞企 ﹞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赵高 治 斯,榜掠千餘,不胜痛,自诬服。”⒉自欺。《韩诗外传》卷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唐 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丘壑曾忘返,文章敢自诬。”宋 张载《正蒙·乾称》:“失於声,繆迷其四体,
    • 6.
      论辟释义:判处死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崔猛》:“官疑 申,捕治之。横被残梏,踝骨皆见,卒无词。积年餘,不堪刑,诬服,论辟。”
    • 7.
      诬伏释义:犹诬服。

诬服(wuf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诬服是什么意思 诬服读音 怎么读 诬服,拼音是wū fú,诬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诬服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