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祭 [là jì]
1. 古时岁终祭祀。
腊祭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岁终祭祀。
引《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 唐 孔颖达 疏:“以欲腊祭之时,暂出田猎以取禽。”
《汉书·武帝纪》“比腊” 唐 颜师古 注:“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腊祭之名,起於三代,废於 始皇,而兴於 汉 也。”
国语词典
腊祭 [là jì]
⒈ 古代于冬至后第三戌日,祭百神。
引《汉书·卷六·武帝纪》:「?五日,祠门户,比腊。」
唐·颜师古·注:「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
腊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母扫墓释义:汉 严延年 迁 河南 太守,其母从 东海 来,欲从 延年 腊祭。到 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 延年 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后用为典实。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且 于公 高门以待封,严母 扫墓以望丧。”
- 2.
伏腊释义:⒈亦作“伏臈”。 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明 唐顺之《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⒉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
- 3.
嘉平释义:⒈腊祭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⒉为腊月的别称。元 方回《留丹阳三日苦寒戏为短歌》:“自从书云入嘉平,一月曾无三日晴。”清 钱谦益《王兆吉六十序》:“閼逢敦牂,嘉平之月,甲子一週,里之士友将往致祝,而请余为其词。”
- 4.
小岁释义:⒈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行腊祭,腊祭次日为小岁。后世分别以元日、冬至夜为小岁。《太平御览》卷三三引 汉 崔寔《四民月令》:“腊明日谓小岁,进酒尊长,修刺贺君师。”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小岁则用之 汉 朝,元正则行之 晋 世,盖 汉 尝以十月为岁首也。”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腊月之次日为小岁。今俗以冬至夜为小岁。然 卢照邻《元旦》诗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 唐 春。’则元日亦可谓之小岁矣。亦犹冬至亦可谓之除夜也。”⒉少年时。唐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前所为《寄思玄子》者,小岁云为,文不能
- 5.
岁报释义:一年的报答。谓年终腊祭酬谢神的保佑。
- 6.
清祀释义: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始于 殷,后代因循未改。一说始于 伊耆。
- 7.
穷腊释义:古代农历十二月腊祭百神之日。 后以指农历年底。唐 杨凌《锺陵雪夜酬友人》诗:“穷腊催年急,阳春怯和歌。”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时方穷腊,坐上有 北京 压沙梨,冰冻不可食。”元 戴良《岁暮偶题》诗:“寒天催日短,穷腊逼年更。”
- 8.
腊会释义:古代腊祭时的集会。
- 9.
腊月释义:农历十二月。古代在这个月举行腊祭。秦时以十二月为腊月,后世沿袭。
- 10.
腊飨释义:犹腊祭。《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三年》:“其腊饗太庙及饗太清宫,元日受朝奏祥瑞,皆停。”
- 11.
膍胲释义:牛胃与牛蹄。 古代腊祭时的祭品。
- 12.
蜡节释义:古代蜡祭会饮的节日。《汉书·严延年传》“延年 母从 东海 来,欲从 延年 腊”唐 颜师古 注:“建丑之月为腊祭,因会饮,若今之蜡节也。”
- 13.
行腊释义:举行腊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