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文 [jù wén]
1. 空文;徒具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
例上计簿,具文而已。——《汉书·宣帝纪》
一纸具文。
英[ dead letter; mere formality; ]
2. 备文;撰写文字;文词具备。
例直书其事,具文见意。——杜预《左传序》
英[ write; ]
具文 引证解释
⒈ 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
引《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
颜师古 注:“虽有其文,而实不副也。”
《明史·忠义传三·邢国玺》:“时帝以修城郭、练民兵、储糗粮、备戎器四事课天下,有司率视为具文,惟 国璽 奉行如詔。”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工人以很大很久的牺牲争得的八小时制的法令竟等于具文,于是激起了劳动界的反抗。”
⒉ 形诸文辞。
引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 齐侯 献捷’之类是也。”
国语词典
具文 [jù wén]
⒈ 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文字。
引《汉书·卷八·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
《明史·卷二九一·忠义传三·邢国玺传》:「时帝以修城郭、练民兵、储糗粮、备戎器四事课天下,有司率视为具文,惟国玺奉行如诏。」
⒉ 用文辞表达。
引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具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备释义:谓具文向上司呈报备案。
- 2.
具文释义:⒈空文,指空有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⒉备文:具文申请。
- 3.
咨呈释义:⒈具文呈报。《元典章·朝纲一·政纪》:“近年以来,行省六部诸衙门,应处决而不处决,往往作疑咨呈都省,以致文繁事弊。”⒉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牘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至于省里……隶属倒也不隶属,不过我们宁肯客气些,送省里的公事怕要用个呈文才合式,你看呢?极不堪也该搅个咨呈。”
- 4.
咨请释义:具文呈请。
- 5.
子之于归释义:“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归”(归)右边“帚”乃“妇”之省,指女子;左下“止”表示脚走路(如“步”上部);左上为“阜”之省,表示山冈。整个字表意女子出远门。古时女孩待字闺中,只有出嫁才出远门。故“归”的本义是出嫁。文人用“于归”作为“嫁人”的替代语,在婚礼间或婚宴上表示对新人,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可谓颇具文化品味。
- 6.
宣风释义:宣扬风教德化。 《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下 蜀 汉,定 宛 洛,据 敖仓,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唐 杜甫《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唐 白居易《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清 龚自珍《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 7.
宽政释义:谓为政宽大,不苛刻。《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后汉书·王龚传》:“畅 深纳 敞 諫,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唐 韩愈《寒食日出游》诗:“自嗟孤贱足瑕疵,特见放纵荷宽政。”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隋炀帝 横征暴敛,大兴兵役,课役法全被破坏,所谓宽政,无非是些具文而已。”
- 8.
昌历释义:⒈见“昌历”。 ⒉亦作“昌歷”。昌盛的年代。南朝 齐 谢朓《元会曲》:“二仪啟昌歷,三阳应庆期。”《北齐书·阳斐传》:“当今殷忧啟圣,运遭昌历。”唐 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臣诚见陛下具文武之德,有神圣之姿,啟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 9.
活文殊释义:具文殊之本分者。
- 10.
虚文释义:⒈具文:一纸虚文。徒具虚文。⒉没有意义的礼节:虚文浮礼。
- 11.
视为具文释义:具文:指徒有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一纸空文。形容面对法规法令、文书条款等,仅将其看作一纸空文而全然不加以执行、实施。
- 12.
谘请释义:⒈谘询请教。⒉具文请示。
- 13.
铨选释义:选才授官。 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 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 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 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南齐书·百官志》:“左僕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郊庙、园陵……改号格制、莅官銓选。”宋 沉辽《代人献利害书》:“结髮从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选矣。”清 昭槤《啸亭杂录·盛京五部》:“其未设吏部者,以其地官员无多,仍由京中銓选,故不备。”孙
- 14.
饰说释义:⒈虚饰之辞。《战国策·赵策四》:“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⒉虚饰其辞,托辞掩饰。《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説。”《旧唐书·郭子仪传》:“岂唯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饰説。”宋苏舜钦《答马永书》:“巧辨饰説,言悲貌蹙,或舍其所脩,而小人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