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 [fàn yīn]
1. 梵呗。
2. 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
4. 犹梵语。亦泛指印度的语言。
梵音 引证解释
⒈ 梵呗。
引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⒉ 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
引《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⒊ 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引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国语词典
梵音 [fàn yīn]
⒈ 诵唱佛经的声音。
引唐·王勃〈游梵宇三觉寺〉诗:「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⒉ 大梵天王所出的五种清净之音。
梵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九僧释义:⒈指 宋 初 惠崇 等九个和尚。 他们以诗闻名于世,时号“九僧”。有合集《九僧诗》。《宋史·艺文志八》:“九僧为 淮南 惠崇 、 剑南 希书 、 金华 保暹 、 南越 文兆 、 天台 行肇 、 汝州 简长 、 青城 维凤 、 江东 宇昭 、 峨眉 怀古 。”⒉佛教举行大法会时的九位司事的僧人。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和衲众。
- 2.
伽蓝神释义: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 佛典原谓有 美音、梵音、雷音、师子 等十八神护伽蓝。禅宗寺院则供当山土地等为守护神。后世又以 智顗 建 玉泉寺 时见 关羽 幻象的传说而将 关羽 列为伽蓝神。
- 3.
伽陀释义:亦作“伽他”。 梵语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参阅《翻译名义集·十二分教》。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无重颂,句备伽陀。”吴兆宜 注引《祖珽事苑》:“梵言伽陀,此言讽诵。”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者,唐 言颂,颂三十二言。”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伽他”:“此方当颂,或云摄言,诸圣人所作,莫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他。”宋 黄庭坚《题万松亭》:“二十年前
- 4.
佛即是道释义:佛是梵音,华夏叫道。
- 5.
佛陀耶释义:佛教用语:佛陀耶,乃梵音之音译。是觉者的意思。
- 6.
灵音释义:⒈仙乐。《汉武帝内传》:“於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云笈七籤》卷十六:“灵音振空洞,九玄离幽裔。”⒉犹梵音。颂经声。唐 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船若灵音,杂祥以昼引。”清 许承钦《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山谷》诗之三:“当年振灵音,峯首皆前掷。”⒊指道教经籍。《云笈七籤》卷九:“中有七万言,灵音道妙,微旨难详。”《云笈七籤》卷十六:“寳书妙重九天,灵音施於上圣,非鬼神所闻。”⒋灵物的声音。《云笈七籤》卷八四:“夫虎狼恶兽,闻麟唱而窜穴;百鸟羣游,听凤鸣而絶响……所贵在於灵音神气,
- 7.
耆阇崛释义:梵音Gr!dhraku^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