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 [shí xí]
1. 经常温习。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说,按时温习。见杨伯峻译注。经常练习。
时习 引证解释
⒈ 一说,按时温习。见 杨伯峻 译注。
引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是以君子稽古於时习之初,辩惑於成性之所。”
⒉ 经常练习。
引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四:“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
时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丧服释义: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我国旧时习俗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
- 2.
之者释义: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 3.
书帕本释义:明 代官吏刻印的书本。 当时习俗,任满入觐或奉使出差回京,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为馈赠的礼品,故名。刻工拙劣,校勘粗疏,不为学者所重视。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 4.
典学释义:⒈《书·说命下》:“念终始典于学。 ”孔颖达 疏:“念终念始,常在於学。”这是 傅说 勉励 高宗 学习的话,后因称皇子或帝王致力于学为典学。唐 韩愈《顺宗实录二》:“广陵王 某,孝友温恭,慈仁忠恕……讲求典学,礼必从师。”宋 杨万里《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诗:“典学光阴璧不如,简编灯火卷还舒。”《清史稿·礼志八》:“雍正 三年八月吉日,詔言:‘帝王御宇,咸资典学。朕承庭训,时习简编。’”⒉指经常勤学。清 顾景星《<楝亭集>序》:“以絶人之姿,加典学之力,及其成就,岂有量际哉!”
- 5.
利手释义: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 6.
刻书释义:刻版印书。清 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 7.
双回门释义:旧时习俗,结婚满月,新娘偕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双回门。
- 8.
学而上行释义:学习了然后追求更高的目标,是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展而来。
- 9.
学而时习之释义: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10.
学而第一释义:作品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1.
射堂释义:古时习射的场所。
- 12.
常州画派释义:清 武进 人 恽格 首创,以没骨法写生,一洗时习,海内学者宗之,时号常州画派。
- 13.
拈周试晬释义:旧时习俗。 小儿周岁时,罗列很多物件,让其拈取,以为可以试测其将来的性情志趣。俗称抓周。
- 14.
擘茧释义:擘开探官茧。茧,面粉所作的小果子,内藏官位帖子,擘开以卜将来官位高下。为 唐 宋 时习俗,多行于正月间。
- 15.
时习释义:⒈经常温习。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一说,按时温习。见杨伯峻译注。⒉经常练习。
- 16.
浣花日释义:亦作“浣花天”。成都 旧时习俗,每年四月十九日,宴游于 浣花溪 畔,称“浣花日”。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四月十九日,成都 谓之浣花,遨头宴於 杜子美草堂 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於他时。予客 蜀 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 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宋 陆游《初夏》诗:“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亦省称“浣花”。宋 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自注:“成都 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宋
- 17.
相连爱释义:汉 时习俗,七夕以彩线相缚,表示相爱。
- 18.
私学堂释义:即私塾。 柳青《铜墙铁壁》第五章:“这老汉原是个穷念书人,早年在私学堂教‘子曰学而时习之’糊口。”参见“私塾”。
- 19.
立规矩释义:旧时习俗。长者起居,幼者在其旁侍立。
- 20.
考馆释义:明 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馆,故 明 人称由进士考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为“考馆”,盖当时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