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 mǐ,(1) 同“弭”,平息,消灭。
wén,(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组词】:灿若文锦。(2) 刺画花纹。【组词】:文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组词】: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组词】: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组词】:文化。文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组词】:天文。水文。(7) 旧时指礼节仪式。【组词】: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组词】:文质彬彬。(9) 温和。【组词】:文火。文静。文雅。(10) 指非军事的。【组词】: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组词】:文言。文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组词】:文科。(13) 掩饰。【组词】:文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组词】:一文不名。(15) 姓。
1. 弥加文饰。多指礼制。
2. 指后人理想化了的古代礼制或繁复琐细的礼数。
3. 谓夸饰之辞。
5. 谓富于文采。
⒈ 弥加文饰。多指礼制。
引《汉书·扬雄传上》:“或称 戏 农,岂或帝王之弥文哉?”
颜师古 注:“言俭质者皆举 伏戏、神农 为之首,是则岂为后代帝王弥加文饰乎?”
宋 王安石 《枢密使张昇封赠三代制·嫡母》:“先王制礼,及后世而弥文。顾所以顺理而即人情,古今一也。”
⒉ 指后人理想化了的古代礼制或繁复琐细的礼数。
引明 杨慎 《封建》:“三朝之制殆为虚设,九伐之典亦是弥文,则封建非圣人意明矣。”
⒊ 谓夸饰之辞。
引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凡浮屠之説,类涉夸大者,率中华之人演译之。最先《四十二章》,平实彰显;及《心经》等,总之谭理,何尝有一切弥文;《金刚》、《圆觉》,不失渊眇。”
⒋ 谓富于文采。
引宋 苏辙 《乞御制集叙状》:“臣等恭惟 神宗皇帝 天纵弥文,神授英略,词章渊妙,不学而能,筹策纵横,絶人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