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书 [shòu shū]
1. 谓接受文化教育。
受书 引证解释
⒈ 谓接受文化教育。
引明 唐顺之 《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君讳 性之,字 帅吾,一川 其号,自少受书於主事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七章:“我辈自束发受书,习知忠义二字。”
受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介释义: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仪礼·聘礼》:“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左传·哀公十五年》:“﹝ 吴子 ﹞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 胄(裴胄)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寿(赞 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 赞 出镇,从为上介。”
- 2.
伏读释义: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孔丛子·杂训》:“子思 在 鲁,使以书如 卫 问 子上,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后世臣下阅读帝王诏书 清 俞正燮《<澳门纪略>跋》:“昔尝伏读 圣祖仁皇帝 康熙 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
- 3.
冠带释义:⒈帽子与腰带。 《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宋 司马光《晚食菊羹》诗:“归来褫冠带,杖履行东园。”明 沉鲸《双珠记·弃官寻父》:“今日解了冠带,扮做常人。轻囊健步,有何不可?”《老残游记》第三回:“只画了一箇人,仿佛 列子 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⒉戴帽子束腰带。《战国策·楚策一》:“秦王 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三国 魏 曹操《薤露》诗:“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红楼梦》第六二回:“寳玉 清晨起来,梳洗已毕,便冠带
- 4.
呵殿释义:⒈谓古代官员出行,仪卫前呵后殿,喝令行人让道。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逡巡风定雨霽,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秦桧待金使》:“上既受书(金国 盟书)毕,百官呵殿,缀 金 使以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生衣绣裳,驾青虬,呵殿而出。”⒉指此类仪仗队伍或随从人员。宋 姜夔《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词:“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其人冠带騶从,出入呵殿甚都,与縉绅交,人不疑也。”
- 5.
复书释义:答复来信;亦指回复的信。《孔丛子·杂训》:“子思 在 鲁,使以书如 衞 问 子上。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遂为復书。”《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以右正言 富弼 为回谢国信使,西上閤门使 符惟忠 副之,復书曰……”
- 6.
犯夜释义:违禁夜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王安期 作 东海郡,吏録一犯夜人来。王 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唐 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诗:“醉归应犯夜,可怕 李金吾?”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我走到半路,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儿,把我拦住,道我是犯夜的,拏我巡铺里去,整整弔了一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那里闹得他过!闹起来,他一把辫子拉到局里去,説你犯夜。”
- 7.
画法释义:⒈画一之法。《史记·孝武本纪》:“又置 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书其言,命之曰‘画法’。”张守节 正义:“画一之法。”⒉拟定法令。汉 徐干《中论·修本》:“故怀疾者人不使为医,行秽者人不使画法,以无验也。”⒊绘画的技法。明 文徵明《跋江贯道画卷》:“﹝ 贯道 ﹞画师 董巨,画法之妙,余虽不能识,而诸贤题咏,皆清丽可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不一会儿,全身衣褶都画好了……我道:‘果然画法神奇!’”鲁迅《书信集·致赖少麒》:“我主张刻连环图画,要多采用旧画法。”
- 8.
立后释义:⒈犹立嗣。宋 岳珂《桯史·乾道受书礼》:“臣已立后,乃区处家事,为不还计。”宋 周密《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金紫人怒方霽,曰:‘可与 骆氏 立后。’且命緑衣导之以回,转盼间,骆 之父母皆在焉。”⒉册立皇后。《史记·孝文本纪》:“上为立后故,赐天下鰥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
- 9.
要盟释义:⒈强迫签定盟约。《史记·太史公自序》:“祭仲 要盟,郑 久不昌。”宋 岳珂《桯史·乾道受书礼》:“绍兴 要盟之日,虏先约毋得擅易大臣。秦檜 既挟以无恐,益思媚虏。”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日本 ﹞復以兵轮驻 釜山 要盟。”⒉泛指订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未几,媪至,曰:‘可以代 闺秀 否?’王孙 申谢而返,始告父母,遣媒要盟。”⒊强迫订立的盟约。《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而 桓公 不欺;曹子 可讎,而 桓公 不怨。”何休 注:“
- 10.
讼缿释义: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宋 王安石《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